谁是圣人?按中国古代的观念,尧舜禹是最好的代表。
历史背景,如果知道可以不看:(上古传说记载: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而禹,开创了夏朝)
在以前的观念,圣人就是道德和能力都无可挑剔的完人,所以从尧舜的事迹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后代的楷模。
他们很谦卑,但是却有威严,他们很简朴,但不至于吝啬。
这些不仅在传说中,在《尚书》里也有详细的记载,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可轻信。
为什么呢?
首先按常理推断,越是以前的人就越没有像后代的仁义道德的意识。谁强大谁就是王者,谁弱小,谁就会在这个世界上被排挤,最终灭亡。成王败寇!
那依据呢?
西晋出土了一本书叫:《竹书纪年》,这是写于春秋战国的史书,里面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是舜逼尧把王位让给自己,禹逼舜把王位让给自己。
这些记载没刻意美化尧舜禹,我觉得这种记载更合情理,至少提醒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此后圣人就变成一个要求每一朝代君王的标志物。
而贤人就变成了,要求每位大臣的标志物。
但是那些君王能达到圣人的标准吗?大臣能达到贤人的标准吗?
不知道,很难说。
前面说过了圣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就是全知全能,很谦虚,但是有威严,很朴素,但是不吝啬。
哦,是的!
可是全知全能,只是一种想象中的人物,它不可能落实到现实上!(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所以这是一种害人的标准!
对!的确就因为《尚书》里蹦出一句话:“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为愧耻,若挞于市。”害了后世学士、君王无数。这是怎么害的呢?先来按《尚书》中的翻译来翻译这句话:我非常愧耻,就像在街市上因犯罪而被人打,而街上所有的人都在看我,因为我不能把我成了君主辅助成尧舜。
那,然后呢?是怎么害的?
先别插嘴。听我说,后来,尚书变成了每代君王都必读的书,于是,师保(太子的老师,)就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来要皇帝,而要求自己的嘛,倒也没有几个(用这种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臣子一般都是一些墨守成规的忠臣)
正常。
于是皇帝和大臣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历代都是这样:大臣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皇帝,打着皇帝要做圣人的名义来要求皇帝不能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而且皇帝还管不住他们,几乎所有的大臣聚成了一个团体,打着各种的旗号来与皇帝做对。还美其名曰:为皇上身体着想……皇祖有训:外做禽荒,内做色荒……
出自《尚书》!
有时外表看得名正言顺,但其实都是各种借口,各种理由,但这种理由之下你不得不顺从它。因为,那时大家祭祀的天,站第一位。老祖宗的话一一《尚书》占第二位。你这个皇帝只占第三位。
迷信!
“你敢在老祖宗面前不听话吗?上天还监视着你呢!”于是皇帝就对的文官非常愤怒,可能会处死他们,或打他们一顿。但是如果你打了他们,你就会被粘上一个标签,“不听谏言”。如果杀了他们就会变得像另一个标签昏君!而你打的那位大臣则会在大臣群中很有威望,“因为即使知道会被打还去进谏的大臣是忠臣”。
咦!
于是就有人故意去这样做,好在群臣中有威望。于是搞得你哭笑不得。你是打他们呢,还是不打他们呢?是杀还是不杀呢?
杀了算了!
杀了算了。但是那时杀不掉呀!你找不到理由去杀他。杀这种人必须找个理由,否则大家不服,要造反。那事情可就闹大了。
总结:皇帝的烦恼太多!皇帝也是不好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