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斯科特-佩奇,和小猪佩奇的佩奇是一个佩奇。看了下简历,挺牛一人儿。
这本书写了七年。
樊老师解读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了查理芒格所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是这么说的,
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
他还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对于一个终身学习者来说,掌握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从这里可见一斑。
恰好今早发现这本书刚好是专门讲思维模型的,二话不说去得到找了电子书啃了起来。
看了一百来页,发现这本书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实际上我也只看了十分之一多一点儿,真的不那么简单。
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是纯逻辑性的一套思维方式。
而《模型思维》里的模型则要高级的多,它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思维方式,还是一系列可以量化的公式,里面提到的模型误差、分类误差、估值误差等等误差看得我是一脸懵,这读者要不懂点数学就没法看。
首先,要掌握多元思维模型,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得理解“模型”是什么?
借鉴了下万维钢和李南南的解释:
模型就是经验的抽象集合。你平时听到的谚语、公式、定理,本质上都是一种模型。
举个例子吧,比如踢球,小孩子通常踢球踢不远,而大人则可以踢得很远,这是我们基本的生活经验,那么把它抽象成模型就是,踢球用的力越大,球就会被踢的越远,力小则相反。
再高级一点儿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加速度,也就是说球踢得远不远不仅仅得考虑到力,还得考虑到球的质量。质量的大小会影响球的加速度,相同时间内球的加速度决定了球离脚后的初速度,如果阻力恒定,那么初速度的大小就决定了球运动的远近。
再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除了查理芒格说的那两段话,我会像佩奇一样用一个思维模型来说明这其中的道理。
孔多塞陪审团定理
总数为奇数的一组人(模型)将未知的世界状态分为真或假。每个人(模型)正确分类的概率为p>1/2,并且任何一个人(模型)分类正确的概率在统计上都独立于任何其他人(模型)分类的正确性。
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多数投票正确的概率比任何人(模型)都更高;当人数(模型数)变得足够大时,多数投票的准确率将接近100%。
用人话说,对于一件事,多个人的判断比一个人的判断要准确。比如,你想知道一个陌生单词的发音,你听一个人读和你听十个人读,哪个更准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就是说,相比用一种思维模型作判断或决策,用多种思维模型要准确的多。当然,前提是这些思维模型对于你面对的事情都是适用的。就像你听读单词的十个人之中他们要真的都懂英语才行。
生态学家理查德·莱文斯这么叨了一句:真理就是若干独立谎言的交集。
在《责任病毒》里,有提到无论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还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完全错误。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看作是谎言,他们总是得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换一个场景就会失效,就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他们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到了微观世界就会失效。
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我们面临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如果只是用锤子的视角把所有东西当做钉子,将会犯下很多错误。但如果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拥有看谁都像钉子的锤子,还能有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工具箱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知识能够相互补充,从而使我们的观察更为全面,判断也更准确。
总而言之,虽然今天我在书中的收获并不特别多,其中很明朗的一点就是,遇到不同的事物,如果没有之前经验的参照,就必须学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型去理解和行动。
就像前几期提到的关系中的自我,对于不同的关系,自我是不同的,也就是交流的思维模型是不同的,所以不必刻意展现自己做人的一致性,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需要懂得灵活变通。
要真正掌握并学会使用书中提到的“模型思维”是不容易的,但掌握其精髓也能帮到自己不少。
这一期先到这里,对于书中罗列的各大“思维模型”,笔者后期再抽几个实用的拿出来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