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册上有一道仿写题,主题为歌颂母爱。
️一个平日里作业就不太认真的孩子,仿写题就那么赤裸裸地空白着。问其原因,突然打开了话匣子。
“老师,我根本感受不到母爱,我妈妈对我,除了打就是骂。你让我如何违心地去歌颂母爱呢?”
姑且不论这个孩子言语的真实度,作为一个母亲,倘若我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如此评价从小对他呵护备至的妈妈,任何一个母亲痛彻心扉。从教多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父母,当然也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之处,但没有人能否认一对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毫无疑问,父母辛勤工作也好,唠叨责骂也罢,出发点都是爱子之情。然而,很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却表示无法理解甚是感受到父母之爱,这其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个人认为,是因为许多父母一味地去灌输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与期待,却忽略了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正好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亲情”主题,借着这股东风,开展了一次片段写作,题为《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孩子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或是表达感恩,或是吐吐苦水,或是提出期望,基本都能“我以我手写我心”。感谢孩子们的信任,把语文老师当成了一个树洞,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喜与悲。
看完了两个班九十多个孩子的文字,心绪随着孩子们的记录起伏着。有些孩子十分幸运,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甚至与母亲成为了“闺蜜”式的朋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性格无疑是阳光的、积极的,且会在父母的不断鼓舞下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然而,大部分孩子都会在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亦会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颇有微词。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看重成绩,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觉得自从妈妈生了二胎,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还有的孩子苦恼于父母总把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比较,完全看不到自家孩子的优点。
当然,已经长大的孩子,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观念与判断。他们会劝诫自己的爸爸少喝酒、少抽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争执;期望自己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多些理解,少些唠叨。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希望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
九十多个孩子的心声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男孩的一段话:“爸爸,我知道你的工作既忙碌又辛苦,因而您下班回到家之后几乎都是在刷手机,要不玩消消乐,要不刷小视频;可是妈妈也要上班,下班之后还得继续忙活家务。常说一个成熟的男人要懂得宠爱妻子,您觉得呢?”
十分欣慰,从这个男孩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未来的好丈夫、好爸爸,也让我再次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写道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在孩子们情真意切的表达里,我感受到了每个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也看到了他们对家庭教育最真切的观察与思考。
对于教育而言,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而倾听,正是打开孩子心扉,构建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期待每一对父母多些耐心,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不易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惟有如此,才能收获一段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也才能助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