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曾经鲜衣怒马,却“生活”在地下世界,被黑暗吞噬2200多年,直到1974年的“一束光”,将它们照亮,惊艳世人。
到西安,不能错过秦始皇兵马俑。八千多个陶俑大小和真人、真马一般,每一个俑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合在一起气势磅礴、井然有序,让人叹为观止,堪称奇迹。
兵马俑之奇,在于他们的发现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才拉开了兵马俑出土的序幕。自秦灭亡之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他们曾这样沉眠地下,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没有人目睹他们的丰采,没有人打搅他们的美梦。
兵马俑之奇,在于史书上竟然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陵的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却只字未提兵马俑,这么大规模的地下军团,不写上几笔实在说不过去。对于太史公像写小说一般的描述的黄陵地宫的真实性,我反而是持怀疑态度的。流传下来的史书,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就不应该有后代。 在孔子看来,用兵马俑陪葬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为什么要建兵马俑?有说是为了代替人殉,我看未必。如果秦始皇出于仁慈,不愿意牺牲活人,但却动用70万人花费三十余年修建皇陵,死亡人数难以估量,远远大于人殉的数量。
这个男人统一了六国,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胜过三皇五帝。大统一的中国,秦始皇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时至今日,中国不同地区的人说着不同方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沟通,因为有了统一的文字,才铸就了共同的民族。若没有统一文字,那么今日的中国可能就像欧洲,每一个省就是一个小国家。
我更相信墓主人的雄心壮志,他在生前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丰功伟绩,在死后也值得享受这种无上的荣耀,他一定是想创造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
兵马俑是幸运的。他们躲过了两千年的战火。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不计其数的战争,更换了一个又一个君王,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将城市夷为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新的主人又在废墟中重新建立城市。当这些兵马俑醒来时,中国已是和平年代。
兵马俑是孤独的。就在他们身边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中国最优秀的诗人来到这里,他们为月亮写诗,为草写诗,为农民写诗,为琵琶女写诗,为送别的朋友写诗,为一只鹅写诗,可是没有人为兵马俑留下一首诗。
兵马俑是幸运的,幸运在没有早点被发现。在2000年的长河里,没有人打扰他们,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守护着那个男人,做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梦。
兵马俑又是不幸的,他们的美梦还是在1974年被有几位农民打破了。这个时间早了点。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能好好保护他们的技术时,他们就这么匆匆忙忙的被挖了出来。当年李光耀来中国,曾经去看兵马俑的挖掘现场,那是一个怎么样的现场?露天作业。遇到下雨天怎么办?国宝级的文物,挖到一半就用帆布匆匆的盖住。他们身上鲜艳的色彩,也因为没有保护技术,很快被消失殆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夏鼐,大家应该记住这个名字。曾经有人为了建国30周年献礼,要急着把兵马俑挖出来。然后一群非专业的人士,不分昼夜,像挖宝一样去挖兵马俑。夏所长呼吁叫停了兵马俑的发掘。后来的发掘工作是边发掘边保护,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目前为止挖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让他们多睡几百年吧,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二零二四年七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