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大概已经快八年了,从最开始的不太理解,到慢慢明白,再到现在的得心应手,这是时间的力量。
其实,世间的道理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想做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更多时候,要做的事情跟自己是相当抵牾的,身体和心理会生出强烈的抵抗情绪。这时候能做的,不是“从心”,鼓励这种抵抗,而是调节,一点点地去适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因为,把要做的事情做好才是重要之务。
这个道理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讲课中不断磨砺出来的,也是自己不断地让心智成熟的过程。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再做事情的时候就顺利多了,而且逐渐地会喜欢上原本抵触的事情。所谓:日久生情。
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就是这样的过程。现在,看到一些文章观点的时候,总是极自然地想这个材料能不能用到课堂上,这个观点能不能加到课程里。看的多,积累的多了,就会自己不断更新课件,更新课程内容,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而且,相关的材料看多了,就会自然地去搜集一些前沿的或者最新的观点。比如,在刚上这门课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做人生的设想。而现在,有人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时间长,变数多,学生也不见得能接受这种理念。所以,大学阶段与其做人生规划,不如做能力规划。
大一刚进学校,对大学生活都懵懂无知,让他做职业规划,更是一脸懵逼。更何况,当下是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刚进校时所学的专业在毕业的时候不一定还是社会需求的。所以,这时候,倒不如给他看看大学四年后在求职,在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技能和能力,然后在大学期间缺什么去补什么。
网络上的著名网红秋叶大叔就给了一个公式:
能力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
这样或许学生能更明白些,也更具有操作性。
当然,对于那些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的学生,还是要鼓励他们从职业生涯入手。其实,这种学生,不用课堂上的这些道理,他们也能把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
今日总结:
1>.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进入陌生工作领域,一定要有心态上的转变。
2>.要想做好事情,需要不断地去收集材料,前沿的观点。多读多看总归是件好事。
3>.大学期间能力规划要大于职业规划,那些空洞无物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