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说,抬眼一看,到处是人啊。不见得。有的人,不容易看见。
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对,这个人和这所学校,是得到的精神后花园。有些事情想不清楚,到他那里看看,总是会找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老师和学生关系好了,学生不可能不好。教育不是知识和人之间的事,更不是考卷和人之间的事,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事。
李希贵校长举过例子。比如,学生上车的时候,老师可以1、2、3、4地这么点人数吗?不能。因为你面对的是人,不是小猪。再比如,学生的花名册,你能因为一个学生迟到,在他的名字后面画叉吗?不能。因为这不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背后是一个人。
有一次,李希贵校长主持一个培训。大家拆解一个虚拟的案例,对一家公司进行改组。过程中大家发现,有一个副总的职位设置没有什么用,本着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大家就给这个副总安排了一个到一线当搬运工的工作。希贵校长说,这么办,就是只看到了一个职位的符号,没有看到这背后是一个大活人。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干到副总,岁数在那里,家庭责任在那里,只要你真的在一个单位和他共事过,可能会让他把位置让出来,给个荣誉什么的,但你都不可能让他去一线当搬运工。
你看,不是我们不善良,只是现代社会用了太多的符号、规则、制度,屏蔽了我们看到事情背后的活生生的人。
说到这儿,今年我们公司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羞愧难当,反复自省。
一个月前,我们在一座城市办了一场活动,这场活动有主会场和分会场。有一位得到高研院的热心同学,报名当了分会场的志愿者。当分会场所有人坐车赶到主会场的时候,她也跟着来了。但她忽略了一件事,她没有票。
作为一位志愿者,热心为大家服务,没有票,但是默认自己能进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在会场门口,他遇到了什么吗?
我们的几位同事,紧紧把住了门,不让她进。当时,各种阴错阳差,西安学习中心认识她的同事,也不在。而此刻,剧场门口下着瓢泼大雨。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那位同学只好回家了。
当第二天我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一方面是深深的歉意,另一方面,是羞愤难当。但是你懂的,这个羞愤之情并没有发泄的对象。
对啊,谁做错了呢?
如果在剧场门口守门的同学,可以不用票就放人进来,那还需要守什么门呢?
但是,如果这样的同学我们都识别不出来,都不能用人和人之间的最朴素的情感来判断该怎么做,那我们还办什么教育呢?
所以,这件事迫使我们做最根本性的反思。
得到的愿景是:成为一所全球领先的终身学习的学校。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早就意识到,任何组织的体内都有两个灵魂,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学校。企业追逐效率和利润,学校追逐生产新知识和扩展新关系。不同的组织,这两个灵魂的搭配比例不同而已。即使是再逐利的企业,也一定培养过人,也一定创新过知识。
但是,如果一个组织想常青,必须有意识地喂养自己身上那个“学校”的灵魂。
越过事情,看到人。这个标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其复杂。今年,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简要的抓手,那就是:把“用户”当成“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