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4-27 Peter 博扬品牌策划
城市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当人们有了群落的时候,城市的雏形就已经产生。而当人们从一个小群落迁移至大群落时,城市的分级就产生了。现代社会城市的排名和竞争日益白热化,“城市”这种空间名字在排名表上有了更大的力量。一线城市就是梦的天堂?四线城市就是没落僻壤?城市之战从未停止,越发火热。
最新的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显示,城市排名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排名被动摇,而新的一线城市排名是上北广深。
先分析一下榜单的可信性,2018年的城市排名榜单沿用了上一年的参评指标,分别是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数据显示,15个“新一线城市”排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无锡因为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蓬勃发展和自身的区位产业优势成功挤进了新一线城市的榜单,相应的,因为老东北的下行和自身经济等原因,原一线城市“大连”已经滑出榜单。
从榜单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以北的“新一线城市”分别为西安、天津、郑州、沈阳、青岛。而长江以南的“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南京、长沙、宁波、东莞、无锡。15个新一线城市中,南方城市10个,北方城市区区5个,南方城市占到了三分之二。城市排名不仅仅是一场城市间的角力,更是一场南北方经济发展、意识形态、观念态度的角力。
再来看一看“超一线城市”的微妙变化,自《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以来,“超一线城市”的位次三年来首次发生了变化,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创新程度的未来可塑性指数中,北京依旧排名第一,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却比去年下降了一位。深圳的商业魅力指数在今年超越了广州,成为榜单的第三名。除了专利数量连年居首,GDP也在2017年突破2万亿元,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创新土壤,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长力在中国一线城市梯队中更加突显出来。
而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硬指标。回顾今年年初,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吸引高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落户。这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更是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的抢滩。
城市发展与迭代是一个进化过程,不可能是爆发式的发展的。无论市政府管理,或是市场自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供需关系,离不开人的你来我往。城市这个空间体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肉身的栖息之所,更是灵魂的安放之处,文化与软环境的影响是长久而无形的。城市里的人需要的也正是多元化的,适合自己的一个圈子,否则“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为何要“背井离乡”呢?
故而,与其说发展让城市更美好不如说包容让城市更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一个舞台,这才是城市的理想型。而当成是满足了每个人的理想,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才能时,这种理念想必会让城市行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因为更多的可能,我们才更愿意生活在这个复杂而有趣的“空间综合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