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音乐」读后感
村上春树是亨誉世界的职业小说家,他的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特别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是他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他自己也说:“音乐教会了我如何写小说。”
村上春树十三四岁就开始听爵士乐,是狂热的爵士乐迷。25岁时,还是大学生的村上和夫人阳子结婚,借钱经营一家小店,用以维持生活。这是一间以村上以前养的猫咪为名的“Peter Cat”爵士咖啡馆,白天卖咖啡,晚上变酒吧。村上说那时整日忙于生计,几乎没有写字。也没什么野心,说起高兴事,无非每天听听音乐、空闲时候看看书罢了。 但是有音乐与书的陪伴,在小店生意清淡的时候,无聊的村上偶尔地写起了小说,却意外的获了奖,从此,村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写了很多非常畅销的小说。 村上是一位狂热的歌迷,年龄渐长,村上无法再对流行乐和摇滚乐燃起兴趣,但他一直终爱的爵士乐和古典乐。无论到了哪个国家,他一定不会错过的就是二手唱片店,他收集了很多唱片,可称得上是个唱片收藏家了。 音乐和文字相遇,使他笔下的故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使他小说中的人物有了更饱满的情感,在《村上春树.音乐》一书中五位著名音乐作家及评论家,用音乐的方式解读村上个人的价值观和他小说的内涵,为我们开启另一种阅读方式,帮我们更深层次了解音乐与小说的联系,以及作家如何处理音乐与作品的关系。 一、每当音乐响起,总会发生某些关键性冲突事件 在村上早期的作品中,每当一首叫做《特别航空信》的音乐响起,总会发生某些关键性冲突事件。 在《1973年的子弹球》这部小说中,当主人公置身于满是子弹球机的“墓地”时,他吹起了美国爵士乐演奏家查理.克里斯蒂安的《特别航空信》,接着发生了一场冲关键性冲突事件。 克里斯蒂安留下许多不朽佳作,《特别航空信》是古德曼和克里斯蒂安合作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克里斯蒂安不仅在大公司的安排下参加各种演出,每天晚上还会到纽约黑人区的地下俱乐部演奏爵士乐。他的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即兴演奏爵士乐,对波普爵士乐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遗憾的是他年仅二十五岁就感染肺结核去世了。 这首《特别航空信》的版本是在地下俱乐部演奏时,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现场偷偷录制的,到处夹杂着观众的尖叫,有一种类似赌场氛围的斗争感,用这首歌来做冲突事件的前奏再恰当不过。 同样,在《寻羊冒险记》中,当这首《特别航空信》的吉他声逐渐归于平静时,这部小说也终于迎来了这本小说中唯一的一幕暴力场景。 二、古典乐是通往异世界的一扇门 在《1Q48》的开头,主人公青豆乘坐的计程车遇上了交通拥堵,这时车中的收音机正播放着古典乐《小交响曲》,象征着主人公已经触碰到了通往异世界的门。这首《小交响曲》的曲子就是连接现实和异世界,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桥梁”。 可以说每当村上作品中的主人公踏入一个未知世界时,总少不了古典乐,这已经成为一种预兆。 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村上用音乐将多崎作和白根、黑野,以及融合了白根和黑野他们二人特点的灰田,这各个人物的心灵最深处连接起来,连接他们内心世界的便是《乡愁》。 这首曲子收录于李斯特的钢琴曲集《巡礼之年》中。“异界”的入口就潜藏在主人公的梦中,那里有无尽的恐惧,但他没有选择纵身跃入这个深渊之中,而是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来救赎。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出现了三个版本的《乡愁》。 李斯特在二十岁的时候便创作了这首曲子,开场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每隔几个小节音调仿佛云中漫步般缓缓发生变化。进入曲子的主要部分后,民谣风旋律缓缓响起,转瞬又回到最初的氛围,中间又倏然转为大调,让人感觉到一股甜蜜的哀伤,然而这段旋律也没有持续太久。 这个版本的《乡愁》完全代表了书中白根极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但二十年后,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李斯特把这首曲子改编成了“悲伤”的模样。 改编后的第二个版本是拉扎尔.贝尔曼演奏的,他因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声名远扬。主人公多崎作再次听到的《乡愁》,就是在灰田赠送给他的拉扎尔.贝尔曼的唱片中。这首曲子代表的是多崎作对白根的思念之情,因为无颜色的多崎作一直憧憬着色彩,而这番唯美的演奏则完全展现了那个“多彩”的李斯特。 第三个版本是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演奏的,他弹奏的李斯特有某种“透明感”,不含任何色彩,理性且美丽。在书中多崎作前往芬兰拜访黑野时,他在老友家中播放了这首曲子。 黑野曾经喜欢过多崎作,在这里,作者将她对多崎作的感情、多崎作对白根的感情融入到布伦德尔版“无色”的李斯特钢琴曲中。多崎作很爱听这个版本的《乡愁》,他似乎通过这首曲子,找到了之前一直失却的东西,找到了现实的立足点。 三、音乐中潜藏着作者的价值观 在《舞!舞!舞!》中,主人公每每听到收音机中传出热榜歌中的音乐时,都会洪嗤之以鼻: 这种为了骗取少男少女兜里的零花钱而创作出来的快餐音乐,同垃圾有什么分别?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当时MTV风头正盛。在村上看来,到了八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价值观虽然勉强派得上用场,但已经渐渐不再适用,在《舞!舞!舞!》中,“我”痛骂“MTV”式音乐,就是对六十年代价值观崩塌的深深怨念。 但后来,“我”和雪来到了夏威夷,无意间听到收音机来传来斯普林斯汀的《饥饿的心》,书中写道: 真是一首好歌,看来我们在这世上还有很多可留恋的东西呢,主持人也说这首歌不错。 为什么“我”明明瞧不上“MTV”式的热歌,却偏偏对斯普林斯汀大加赞赏呢? 这有两个原因。首先那时的美国,没有什么人愿意为工人阶级说话,但斯普林斯订却愿意在音乐为他们的发声,这是难能可贵的。村上的政治观念从他对伍迪的支持中可得知: 如果在墙和鸡蛋间做选择,我会站在鸡蛋这边。 这是他在获耶路撒冷奖时的讲话。伍迪是共产党的纲领和忠实信徒,他以歌为武器替劳动人民发声。村上在《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曾坦言,他最喜欢的歌手就是伍迪,其次是照办乐队。 其次,是斯普林斯汀远离“潮流”的距离感,与村上面对学生运动所采取的冷静态度如出一辙。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主要由“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以及反战运动等构成,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精英阶层担当主力的反主流文化脱离了现实,逐渐走向了衰亡,不久后演变成了后现代主义并逐渐稳定下来。村上认为正因为斯普林斯汀远离了反主流文化的潮流,所以当反主流文化的高塔摇摇欲坠时,他未受沾染的世界观逐渐发挥出了超强的感染力。 四、音乐为小说确定基本调性 《奇鸟行状录》三部曲中的小标题,皆出自和鸟有关的音乐作品,《贼喜鹊篇》取自同名歌剧《贼鹊》,《预言鸟篇》取自舒曼钢琴作品集《林中情景》中的《预言鸟》,《捕鸟人篇》取自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这些音乐所营造的世界与《奇鸟行状录》中描写的世界十分相似。 我们先来说《贼喜鹊篇》。 歌剧《贼鹊》讲述的是一只喜鹊通过恶作剧,家人美戏弄的团团转的故事,最后因为一个“偶然”,你来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奇鸟形状录》中的奇鸟利用神秘力量引发了各种奇怪的事件,“我”也被卷入其中,但“我”并没有那么乐观,没觉得妻子一定能够回来,这首曲子也暗示了主人公极为被动的处境。 再来说《预言鸟篇》。 《预言鸟》在带有淡淡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集《林中情景》中,堪称一个异类,那鸟的叫声悠远而险恶,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鸣叫一般。这叫声和“我”的幻想交织在一起,让“我”的内心隐隐作痛,同时,这似乎也暗示着为这个世界拧发条的发条了是真实存在的。无数的音乐家都演奏过这首《预言鸟》,但俄国音乐奇才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演绎的版本最为独特。他的演奏节奏极缓,进一步加薪了这支曲子的神秘感,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间错乱的世界,桃子在音乐中的听众随时会被这只多变的曲子惊醒,这与《奇鸟行状录》中的世界十分相似。 最后说《捕鸟人篇》。 莫扎特的《魔笛》是以通过重重考验最终获得胜利为主题的。在书中为了前往异域世界解救被困的妻子,“我”前入了无人的深井之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营救方法。妻子所在的异世界有一个旅馆,旅馆中的服务生曾用口哨吹过《贼鹊》的序曲。 在《捕鸟人篇》中,“我”听到这首曲子后,准备查一下歌剧的大致内容,但又觉得自己可能已经不想了解歌剧的内容了。从被动的《贼鹊》序曲到主动的《魔笛》,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当然,《魔笛》中积极主动的情绪,是经过某种逼迫和戏弄才出现的,可见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千难万险。
可以说你听懂了音乐,关于小说所要创造的世界和表达的思想你就应该大体上知道了。《村上春树.音乐》这本书帮我们架起书本与音乐的桥梁,读懂书中作者更多的隐喻。无论如何来说,这对读懂一本小说非常关键,特别是针对村上这种到处都塞满了音乐的小说。 听音乐,有益身心,能促进大脑思维,净化心灵,音乐和写作一样可以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困惑。村上正是因为对人生充满了困惑才拿起笔才开始了写作,于是,音乐与写作相辅相成,成就了村上的职业写作生涯。 研究发现,音乐和美食等都能激活我们大脑中跟奖赏相关的多巴胺系统,而且音乐是一种更早于语言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部分,只要音乐响起,在我们的听觉皮层的沟壑里,总有一群特定的神经元会做出反应。音乐成就了村上,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在小说中的更多精彩。
叮当文学网 wap.g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