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偶于书籍见到隋牟老师作品,甚是喜欢,当时倘不知隋牟老师何许人也,作品特别吸引我。随后的几年里也时常见到作品于诸媒体,都会默默关注,散淡的线条,趣味的笔墨,看了很舒心,文人气扑面而来。在一次网络展时,看到隋牟老师《法雨慈云》佛陀卷里的作品,更是让我愈加倾心,在四尺竖八裁的条纸上,偏下部只作人物,着淡色,幅幅各异,栩栩如生,计白当黑,留大片空白,简到极致,虚景现则实境生,在当代画家都做加法的同时,老师的减法更吸引眼球。偶有长款,皆出自佛学经卷,使人顿生谦卑。留言感发,得老师作品集相赠,并提“文字般若”四字真言,想来老师并不知道远方的我这个小伙是何许人。
佛家讲“向来因缘前定,自是有缘人必会相见,”当是如此,不曾想西陂画馆缘请隋牟老师展览,获此消息,甚是激动,观老师最近作品,更是简约炼达,清丽可人。无论传统的佛陀,还是可人的仕女,再到写生的身边生物,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人情思和散淡高雅情怀。仔仔细细幅幅欣赏,与老师几天里相处,更是受益匪浅,画理画道画法,皆有所改观,应是眼福不假。
汉蔡邕《书论》节选。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此所描绘,为书者状态,古来书画同源,皆宜写出,观隋牟老师现场作画,乃能知其何以笔墨表现,越发觉得蔡邕书论在老师身上的映照。其绘画的特点更趋于明朗:首先当是童真的情怀,品味趣雅,玩转笔墨;其次清新俊逸的笔墨源于内心放下的平等,心无挂碍,眼中所观之物皆是美好,永葆一颗清净之心则自然时时心生欢喜。再者讲究的装裱源于内心的自尊,一手好画,一段好文必然是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时时观照,爱己之钩,时时与自己对话,做真实自己的人,对作品更是爱护有加,更是关爱自我内心的表现。
理解才有共鸣,先走进作品,再出来感受,我是这样,大家肯定看到和我看到的不一样的隋牟老师,大家一起关注,因缘继续……文/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