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了《最美的杂文》一书。什么是杂文呢?书中是这样介绍的:“杂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的形式灵活,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具有应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思想性强,艺术性佳的杂文,不仅可以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思辩能力,获得艺术熏陶,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完美,而且还可以掌握和使用这一支文体,使之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好助手。
正如“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实际上和高人谈话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力的,不然你都不知道高人在说什么,就如我。全书总共300多页,书中收录了100多篇经典名著。像鲁迅,老舍,林语堂,陈独秀,胡适、叶圣陶、梁秋实、郭沫若等名家的经典之作都有收录在书中。在一周的时间里,坦白说,我还没有看完,每天看一两篇,做做读书笔记,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此类书籍犹如上学时的教科书,看起来有些枯燥,有些还需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是什么,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不过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作品赏析,都会详细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其中心思想,只要花点时间也基本能看懂。
经典名著虽然难懂,但我仍觉得有要多读的必要,因为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见闻,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
很多时候,对现实中的很多人很多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不够深刻,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多读经典名著定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书中的许多立意、观点都写得太好了。
比如,你要写中国人的懒、不认真、不负责,怎么写呢?如果是我,就会去查找关于这方面的案例,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观点。但作家胡适是怎么写的呢?他用拟人的手法,拟出的人物叫“差不多先生”,作者说他“全国人的代表”,他的五官和脑子身体几乎无用,而他的意见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差不多先生认为千字只比十字多一撇,是差不多,就连在他咽气前仍发表了“活着跟死了差不多”的高论。幽默讽刺使的这篇文章成为一种善意的劝喻,又引人深思。
书中还有很多文章,利用生活中非常细微的情节或事物,阐述个人鮮明的观点。如吃瓜子一文,作者说:“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通过吃瓜子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痛心。文中最后以:我本来看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表明自己的观点。
如《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人》一文,在这从一个最简单不过的话题探讨人的社会行为。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人,确实完全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某个人或某种人的道德行为和作风,它本身有一种社会约束的潜规则,而这种东西往往难以打破。文章说短,但通俗易懂又语意深刻。
全书共分为七大篇,包含了各种写作文体,有时只需读文同的一句话,足够写一篇读后感。参加工作后,读的大部分是网络上的文章或小说,能记住的少之又少。很少正儿八经拿一本书来看还做读书笔记的。所以到自己写作时,总是不知道写什么,想到要写什么的时候,又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是平时好书读得少,记得少的缘故。以后要多读好书,多与大师“对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