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川市印台区,有一道独持的风景,每日早晚,甚至当午,你总会在印台的街头上,见到三三两两手提各色水壶的人们。他们有的手提两壶水,健步如飞;有的则手拎空壶,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地从街巷而过。这些人有一个称号,叫作水友。而在印台北关的虎头山下,重兴公园的背后,一眼泉水汨汩涌流,日夜不息。每天每日,围绕着泉水南北两侧,络绎不绝的水友们总会排起一条长龙循序而前。先来后到是这里唯一的规则,来这里打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论是谁,都会自觉排队,他们一边耐心的等待着,一边说着铁闻趣事,一边慢慢的向前移动。于是这些每天都要打水提水的红男绿女们便有了水友这个称号。打水提水,便成为他们的一项生活内容,也是他们一种健身养生的生活方式。
人们都知道这虎头山下的泉水清澈明净,富含微量元素,冲茶、做饭特别的香甜,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泉水的名字。其实这眼泉水在古同官是大有名气的。虽然它不像泉城济南的泉水名闻天下,但它却是昔日同官县众多名泉中的一个。民国《同官县志》载曰:“县城附近,东有龙蟠山,西北有虎距山。县城依于山麓。下有石泉,曰虎溪泉,其水清冽,取水不竭,供居民数百家之饮料。”可见古时在此泉汲水者就为数不少,从同官到印台,虎溪泉汨汨涌流,从未间断,泽被世人,不能不令人感叹万千。
同官古城依于三山——虎头、印台、济阳,泉之中最有名的是当数济阳山下的方泉。方泉又名汲灵泉,位于济阳寨下。清代乾隆年间,同官知县袁文观在他撰写的《方泉颂》中写道:“邑故多名泉。”“济阳之麓,有冽方泉。其色湛湛,其流涓涓。”“琼浆酿味,玉液呈鲜。”相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人看见月光下两只羊在此抵触,听见人声就不见了。第二天再二羊抵触之处挖掘,刚掘了二尺多深,就冒出了泉水。此水甘冽异常,成为居民的饮水之源。唐朝皇帝在玉华宫避暑时,把此泉作为御用之泉。光禄寺卿吕公专门为此泉作了一篇颂文立碑纪念,后来方泉声明远播。
传说过去方泉水源旺盛,常从泉口溢出,从同官西城门流入,由南街直下,经过颖阳书院(今铜川市一中)门口,穿过东城墙下流入漆水河。故城内流经之地,人称“水道巷”。今水道巷犹在,而其名之来历,却知之者甚少。
历史上的方泉也曾名阁高耸,碑石罗列。然到清代之时,已是“台阁倾颓,空余故址,数百年来,莫有问者,致使名胜久湮”。然民间在此饮水,似也未曾间断。铜川市郊区第三届政协主席杨彦芳先生系印台村人氏,他在八十一岁时撰有《方泉情缘》一文,其中载曰:“在我的记忆里,解放前后的许多年间,每逢春节前后,人们第一次去方泉提水,都要向方泉烧香吊表,以示仰慕尊崇,虔诚感恩。”
2010年,在杨彦芳等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铜川市印台区政府拨付专款重修方泉,重新后的方泉青砖围墙,青石铺地,修筑了泉名,建起了月亮门,竖立《重修方泉》石碑两座,并撰有“方泉”二字。字为柳体,清健峻拔,骨力遒劲。杨彦芳感慨万千,赋诗曰:“两羊相触披月光,千古名泉出济阳。昔曾九重醉天子,滋润万家饮琼浆。几番倾颓乱石生,胜迹湮没杂草荒。而今重修百姓喜,泽被后世万古长。”
在古同官名泉之中,有一泉水名曰灵泉,灵泉以开元勅谕碑著。其泉在泰山庙右侧石洞内,石洞广丈许,塑玄帝像,泉涌玄帝座前石穴中,寒冽异常。相传岁旱,祷之立应。洞草冬青,香气不歇。人病取水和药,多愈。因此泉十分灵验,故得名灵泉。因有灵泉,遂有灵泉观。关于灵泉有许多神话传说流传于世。唐开元时此泉勅谕碑。金大定时,勅赐观名。宋政和年间,有道士寇景安云游于此,在此苦心经营三十余载,重修了灵泉观。灵泉观形式雄伟,殿宇峥嵘,明代被誉为“灵泉福境”,为同官八景之一。
清代同官八景有“瀑泉飞雨”一景,瀑泉得名于袁文观,原名叫飞泉。姜女祠所在的金山最高处日耸天峰,水出山腹,从崖而下,去地数丈,喷若洒珠,有飞雨声,名曰飞泉。袁文观置石于岩透水,水从石罅泻出,形如瀑布,因之取名瀑泉。在瀑泉的下方为和月泉,泉水清冽,风景幽雅,每当夏暑,火热灼人,一笠此地,清凉沁骨,因之游人如织,络绎不绝。金山崖相传为孟姜女成神处,金山崖下石洞旁有泉流,呜呜如泣如诉,清冷沁人肌肤,后人命其泉曰“泪池”,池水滴如聚珠,掬之则散,复之则圆,亦奇景也。明同官进士寇慎赞曰:“鲛人泪尽珠还止,此泪千年永陆离”。
古同官县见于史载的还有三山泉,又名暖泉,在古城东南一里许,西流入漆水河。两截泉,在济阳寨的寨前山崖下,元末居民避寇而凿,此泉距地面二百尺余丈,中有洞,旁穿数里,与民居通,通井取水,中有断道,上面用石条封堵。清乾隆三十年,袁文观曾立碑纪念。清廉泉,在古县衙西园之南,以纪念同官的廉吏而得名。芹井泉,在文庙后,相传明洪武三年常遇春行兵至此所凿,水味甚佳,比其它泉水每斤重二两,袁文观亦曾立碑井侧。榆柏泉,在古城西南南寺沟,泉两边犬牙相错,如龙口出水,因此又名龙溪泉。此泉水色极清,泡茶绝好。后人在泉周围种植了很多榆树柏树而得名。莱公泉,在古城东十里的寇村,相传为北宋一代名臣寇准的读书处。马杓潭,在古城北十五里马杓沟。潭广十余丈,其深无底,望之甚黑,莫敢逼视。夏秘洞,每有暴雨迅雷,必雨冰雹,甚为民害。居民清方士治之,怪崇甚烈。清雍正四年,知县赵恒祚作驱妖文,投水中祭之,其害顿已。狗刨泉,在距古城二十里的军台岭。相传,此地居民取水甚艰,一日有人到沟下取水,看见一只狗伏在地上用爪子刨土,这人便在狗刨土的地方挖掘,才挖了几尺许,一股清泉便就涌出,因此人们便把此泉叫狗刨泉。
当然古同官县的名泉还不止这些,如今它们有的还在日夜不息的涌流着,为一方利济,有的则湮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