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单位参加一个活动展示会。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演讲者讲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演讲者的声调语气,语态。也就是沟通中的55387理论。最早上台的同志,很谨慎,估计怕忘词,都是相当于读稿。声音也比较扁,虽然可能文章内容写的不错,但听起来没有吸引力。于是我就低头做自己的事。不料这时第3位同志的声音传出来。我一下被震撼到了,感觉就像是播电影。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在演讲,他的声音非常有磁性,配着背景音乐,听起来就像银幕上放出来的那种声音,一下子好感大增。果然他结束演讲的时候鼓掌声特别热烈。
很多时候能够被选上演讲的同志,他们的内容都是没大问题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的表现的特别好,有的表现不好呢?就是因为他们的演讲力,他们的语气语调,语态,声音,以及给听众传递的出来的这种感觉,也就是所谓的伴随情绪。给人伴随情绪好的时候呢,自然你就感受到这个演讲质量高。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语气语调语态,给到孩子什么样的伴随情绪很重要。就像院长所说的,不要总是散发着包子味儿。
今天我在跟奋赢老师沟通的时候,她一下子就发现我身上的包子味儿。我向奋赢老师请教如何引导孩子和高人联系?比如和院长连线?因为我们这边学校规定不让出省,故假期没办法去参加鬼谷智慧营。孩子天资聪颖,很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没有觉得他有任何想解决的问题,只是我单方面希望他和院长连线。目的是想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手机管理能力。因为孩子小升初了,刚进入青春期,容易生气,也花很多时间在玩手机。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奋赢老师立刻告诉我,她感受到我浓浓的包子味儿。我就是想做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事情。她说让我生活中小事中培养孩子求助的能力,比如电动车坏了让孩子推去修,比如手机坏了孩子拿去修。(我悟到了:当我们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假设孩子觉得为难,我们不能立即给出提醒,而要提出疑问,问孩子你有什么办法?或者是你觉得这个困难要怎么解决?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多说,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少说。不要孩子面前显示自己能说,因为我们越能说,孩子越讨厌。)
奋赢老师说不要直接给孩子意见、建议、批评、评断。不能经常在家人孩子面前说院长的课这么好,老要孩子和院长连线。要有耐心等待,现在孩子觉得自己没事,那连线有什么意义,要等着孩子有时候玩游戏玩的连他自己都后悔,然后你说你这个能不能自己解决?他要说不能解决。那你再问愿不愿意找高人指点?那也不能直接说院长,因为你提院长次数多了,他都还没见院长就恶心。一定要先跟孩子建立关系。(我的消化吸收:这就是不好的包子味儿,也就是给到孩子不好的伴随情绪。只要我们做好家长的角色给到孩子支持就可以,不能因为我们想让他更好,就替他做一些决定。在生活中要有等待的耐心。只有孩子他自己觉得他的问题是问题,他处在矛盾,冲突,困惑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时候就要问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给你什么帮助?你觉得要怎么做呢?如果自己做不了的情况下,要不要找个高人来帮助呢?如此这般才自然的引入高人。当我们都做好家长的角色的时候,给到孩子充分的爱的滋养的时候,孩子他就能够体会爸爸妈妈的感受,也会更能尊重爸爸妈妈,这时候再引入高冷,他才能够很顺畅的接纳。)
由此想到王永春老师那天和我说的特别能启发人思考的一段亲子沟通对话:
“那边有烧仙草,有奶茶,有姜撞奶,好像还有别的,你看你想要啥,自己定。
我想要姜撞奶,帮妈妈买一份。我先坐下歇会儿。
这是钱。我等你。谢谢。”
我拿着这段话问孩子,听了这句话什么感受?儿子说很好啊,我很喜欢。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急于想把我们的经验告诉孩子,怕孩子走歪路,但是孩子如果他的经历不够的话,他是没办法成长的。我们应该给到孩子选择的权利。在平时的生活小事中让孩子体会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并且学会心疼父母。
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显得多么有智慧。所以继续浸泡学习,让自己成为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