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刚上映的电影都没有立刻马上去看的欲望,不讲究时效,一般都是上映大半年之后,才会去看。
《八佰》上映时也是非常的热,有股爱国名族情怀在里面,加上青年明星阵容,背景故事也是真实的,在中学历史书上有科普过,但是很简略,一笔带过。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直观感受是,上海怎么还有这么大地方又这么逼真的地方用来拍摄,好像就是真实场景一样,后来一了解,不得不佩服剧组的用心。
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历时一年半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拍摄基地设计搭建了占地200亩,拥有68栋建筑的实景,深挖200米长的苏州河,18个月筹备建设,700块霓虹招牌,5万地面子弹炸点,300颗照明弹,消耗300公斤烟油,5吨旧报纸,最大场面多达5000名群演,对两岸建筑进行1:1的实景搭建,还原出一河两岸战火连天的“地狱”与声色霓虹的“天堂”。
为了形态上更加接近1937年的将士,400多名跟组演员在开拍前统一进行7个月的军事训练,每个人都完成从“演员”到“军人”的脱胎换骨般改变。
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留置一小部分88师部队在闸北继续作战的意义,就是为了11月3日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上,让世界各国知道上海的抗战没有转移到不知名的小村庄,还在上海市区坚持着,以获得各国支持和对日本的制裁,另外也是为了直播给租界的人看,表示还没有放弃抵抗。
当时日军进攻四行仓库时除了需要顾忌到苏州河对岸的英国租界以外,还有比较担心的就是在四行仓库附近还有两个特别大的煤气包。
这使得日军不敢使用重型武器进行攻击,因为一旦击中那两个煤气包所引起的巨大爆炸将直接摧毁大量的租界区域,这也为国军固守四行仓库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这次保卫战的主要指挥官就是524团的团副谢晋元以及第1营的营长杨瑞符,他们在这次战斗中都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谢晋元曾题字: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瑞符则题字: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评价这部电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引来诸多谩骂。倘若你称赞支持,会有人认为你在替无能的国军洗地,尤其是逃跑将军孙元良,如果你批评否定,一样有人会认为你枉顾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做出的巨大牺牲,泯灭良心。
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但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电影中最令人动心的想必是陈树生为了避免日军炸毁仓库的墙,而选择舍生取义的那段。日军试图从四行仓库墙根处埋设炸药炸毁铁门用以突破防线,国军战士在上方投掷炸弹以还击,但是日军用大钢板顶在上方护住头部继续埋设,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并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接下来一样是整个机枪连的兄弟们视死如归地一个个跳下楼!
他们都是爹娘养的孩子,然而为了中国军人的战魂,为了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为了四万万同胞,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若国人皆如此,日军何敢?
在看这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颤抖的,那种震撼和揪心实在是无法隐藏。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著书立传,永垂青史吗?
八百壮士的结局普遍比较悲惨,谢晋元最终被叛军刺杀,年仅37岁;其他战士则被运往全国各地乃至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
无论如何,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始终受到我们后人的尊崇。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谢晋元等将士的事迹都将融入到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血脉传承之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实际的历史比戏中演义更加传奇更加悲壮。它或许并不完美,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与情怀却值得被看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