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八佰》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终于按耐不住爱看电影的心,去了影院。
《八佰》取材于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守卫战真实事件拍摄。抛开对这部战争背后的历史与政治,这部电影在国产片中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整个电影最好的就是真实,比起以往的抗日神剧,这部电影不论是从场景的拍摄,还是人性的弱点,以及整个血肉模糊的特写,都是非常贴近历史的真实性。这些才能让屏幕前的观众用心去感受到战争。
比起以往各类神剧中人人无畏,甘愿为国捐躯的雄心,在这里,电影真实还原了在战争中人性的弱点,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贪生怕死和对生渴求的欲望。剧中的场景以苏州河二岸的一个鲜明对比为主,断壁残垣与灯红酒绿,水生火热与光鲜亮丽,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地狱的人渴望去天堂,天堂的人观着地狱的生死。没有人生来就是勇士,人是会怕死的,这没有什么错误。剧中的端午,一心想带这弟弟回家,老算盘想回家看媳妇,老铁也不想死…谁想去死,没有人想。这是人性最真实的还原,战争中,没有太多的神话,子弹是不长眼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画面,租界对面的三个男同学,大概是受到对面英雄的影响吧,所以就跑到对面四行仓库去了。这段给我印象很是深刻,在真正的枪战开始时,学生们显得非常恐慌,不要说去拿枪投入战争中去,甚至害怕到忘记了躲避子弹,更是有一位,趴在窗台,大喊:“我要回去,我不想死。”可是,没有人会听到来自一场战斗中的呼救。他死了且死的惨烈。或许在一场灾难还没来临之前,大部分的普通人,或是受到别人的鼓舞,或是对精神的执着,想着如何去战胜灾难,拯救他人,可当真正面对可怕的现实,是否能够保持初心,不临阵逃脱?这不单单考验的是胆量,也更是内心的抉择了。
在这里的敌人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不堪一击,或者是傻到匪夷所思。我们通过记者的镜头,能够看到敌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即便是从水道刺杀的日军,也各个身强力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情况之下,对于四行仓库的守军而言,这是一场很惨烈的战争。不单人数的悬殊,更多的是从武器装备上。整部剧的高潮推向是在各位不知名的战士身绑手榴弹从楼上跳下,以便阻止日军炸楼。陈树生,一位年轻的战士,身捆手榴弹,无无反顾跳下,只留“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一块布,也有像他一般的战士,接二连三,跳下去了,报了家乡,报了名字,“这些孩子,各个都是爹娘生的。”能够戳中每个人泪点的,不仅是他们不怕死的勇敢,更多的是中国人在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没有人的退缩,一心为国而跨出的那一步,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在一声声爆炸中,血肉横飞,永远逝去。历史里他们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是人们绝对不会忘了跳下去的一瞬间,我们明白的,生死存亡之时是该挺身而出,我不出谁出的壮志。
这部剧不单单是英雄的写照。也更是许多中国看客的写照。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不会有人生下来就懂得国就是家的道理。剧中的端午,一开始是只想带这弟弟逃的,还曾去水道探路。但是随着叔叔的惨死,身边战士的惨死,他终于克服内心的恐惧,真正的明白国在家在,国无家无的道理,勇敢的投入战争中去,最后也以身殉国了。而相比之下,剧中的老算盘就不一样了,他说他怕死,他穿着记者的衣服想逃离,劝说端午放他一马。他说的动情,他不会打枪,他只会算账,他想回家看媳妇。他是很可怜,但是他太自私了,他忘记了不是每个人想死的,也不是每个人无牵无挂的,只是,那些选择拿枪的,他们明白,国都没了,苟且偷生的活着,还是一种死亡似的活着,因为没有家了,国无家也无了,心都没有归属。剧中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它不仅仅是士兵的责任,是该每个生在这片土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有人占了你的家园,有人杀了你的同胞,是你该反抗,而不是谁该上,谁不该上的选择。
看完这部电影出来后,阳光有些明媚,泪渍还沾在脸颊上,电影院的旁边有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在表演,他们有的在打架子鼓,有的在弹吉他,唱歌,音乐非常的好听,旁边的大爷说:“现在的娃儿生活好啊!”是啊,生活真好!里面的小湖北也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可是经历着战争,别说音乐,连活着都成奢求了。所以啊,和平该是地球上所有人的守护。或许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它的真实性假如能够带给国人更多的感触,能够打动国人的泪点。并且真实的让所有人明白,现在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成千上万的血肉之躯的离去,我们做的该是不忘国耻,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我想,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