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女儿,总能把自己的房间“改造”的一塌糊涂。作为父亲的我,经常会因为容忍不了女儿创造的“脏、乱、差”而责令她限时整改。在接收到任务后,她会习惯性的回应“马上”,然后,要么拖了很久才收拾,要么是我们帮她收拾。女儿这是得了“拖延症”的病,得治。
一次次的说教,让我感到疲惫,为此,再一次的翻越了“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还真找到了一些治病的“处方”。作为“赤脚医生”,自己先理解、消化,期待在女儿身上做个“临床试验”。
充分理解“拖延”背后的需求
在翻阅《正面管教》,试图寻找女儿“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时,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颤,我只是看到了女儿拖延这种“不良行为”的表象,而背后的“缺乏自信”的问题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的。
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常见的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称为错误目的,因为这些目的建立是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
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女儿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就一直在下降。曾几何时,她一直把弟弟当做抢走“父爱、母爱”的元凶;直到现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还是期望爸爸和妈妈中的至少一位要陪着她睡,这样,她才觉得自己不多余。从这个角度望去,女儿故意拖延的心理诉求也能够理解了。
沉默是金,让子弹飞一会
面对女儿的“无动于衷”,很多时候,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发脾气:威胁、发火甚至大吼着让她立刻行动。刚开始可能还管用,但是多次之后发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到了后来,她甚至会报复性的对我发火,严重影响了父女之间的感情。
正面管教的基础是“和善而坚定”。当看到孩子磨蹭,而实在要发火时,请先保持沉默。如果感觉实在会控制不住,也可以选择暂时离开,不要和她继续正面冲突下去。因为毕竟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她自己的事情,让她自己来决定:她是准备上学迟到,或者第二天带着没写完的作业去学校。我想她还是很清楚应该怎么做的。
在清楚了女儿所谓“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之后,更不应该对孩子发火,因为这会助长孩子的不自信。此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抱怨、发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是家长无能的一种表现。
探寻“不拖延”背后的动力
女儿在收拾房间这件事上选择了拖延,除了想用这种拖延寻求更多的关注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能够用实施让她看到这件事能够带来的好巨大好处,我想,她一定会主动改变。
比如提前一天收拾好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就可以避免第二天一早的手忙脚乱。为早餐、晨读、留够足够的时间,更还不会影响第二天上学的心情。
建立日常惯例,预防拖延养成
让女儿清晰了整理、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趁热打铁做一个可执行的清单,最好让她自己做,我只是辅助与监督。
比如早晨06:30-07:15这个阶段,起床、叠被子、洗涑、早餐等事情比较多,稍微拖拉就会影响整个进度。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用一个显而易见的行动清单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她,可能是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困难, 之前做的其他计划也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半途而废,这一次充分做好细节规划,增加正反馈机制,把这个“刻意练习”持续下去。相信坚持一个月之后,会成为她的习惯。
多鼓励,远离拖延
现在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态度,发现对她的“鼓励”真的缺乏, 更多的时候是说教甚至贴“标签”。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必将对她的身心有所影响。这可能也是她内心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吧。
日常惯例遵守一段时间后,当发现孩子的改变时,要适当的鼓励。让她感受到不再拖延的好处。让她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改变和改变后带来的快乐。
总结
这季“药方”,不只是给女儿开的,更多的是给自己开的。真切的感受到“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的深刻含义。
不拖延,大人做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况是个孩子。期待跟女儿一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一步步养成“自律”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