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始在得到或者其他渠道每日晨读或夜读,再简单记录想法。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并持续训练调整自己的思维。
今天听的是得到app中,科技界大神吴军的硅谷来信。他举了个例子,一线城市的房价高企,很多人节衣缩食买房,一生为房奴。倾尽家产买房,之后,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畏手畏脚,这极其限制了各种可能性。
人生是一场长跑,只看到眼下的短期利益,就像长跑一开始就用百米冲刺的姿势去跑,当然跑不过人生打开方式正确的对手。
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挺吸引人:在一个城市中发展,要专注于提升自己,只要贡献值和收入在城市的前四分之一,就不怕没房住。一个城市发展是靠这些人来发展,自然按资源分配比来说会得到稳定生存的必要生产生活资料。
很多人在人生长跑中坚持不下,频频因短期的利益而犯错。比如在原单位受了点气或新单位薪酬略高就跳槽。比如为了不加班就把任务质量落下,导致更多的失误。比如为了满足一时的愉悦与逃避现实,就沉沦在游戏里。
人生就是不停地选择,大多数人在选择是更关注短期,因而做出的选择不是全局最优。这就属于大方向的犯错。而如果在选择时能关注长期,那在不断地迭代中,就可以逐步超过那些只看短期的小伙伴。
当然,选择长期利益的决定后,做的事要对。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坚持,就能在长跑竞争中留下!如打球,不要太执着一两个球的得失,而要长远地看到整局比赛。长远地目光是致胜的关键!真正的高手能察觉对手的心理,甚至可以故意输球调动对手的情绪,最后大反攻。不过要做到这种确实也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
二
要点如下:
1. 不要用当下的能力去应对未来而产生焦虑;用现在的收入想解决未来的消费。
很多事情并不是当下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的。比如在奋斗的年纪就想着以后如果养老,比如刚毕业在自身离买房门槛还有很大距离时就成天想如何买房的。而没看到自身可能上涨的收入。要持续成长,持续增收。
2.做到城市的前四分之一,就不怕没得买房。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无论在哪个行业,努力做到前排,就不怕没钱赚。任何任务,只要做到90分以上,就不怕其他人看不到。
3.思维方式决定命运,很多人很容易在人生长跑中丢失。
思维决定人生,一件事的处理方式就可以看出长远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改变思维方式。
4.资源用起来才有价值,否则如死水。
如存在银行里的钱是在贬值,如身边有同事好友的一些人脉资源没常联系或走动也是死水。买来的衣服一年都没穿一两次也是垃圾。
5.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才能拥有未来。
未来其实不远,看稍微远一点,能为当下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6.任务驱动,而不是无目的地去做。要想做了后能怎样用起来,产出结果。
记得学校之前有个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不是简单的教,而是给个项目想方设法去做。效果确实比单纯学习好很多。
7.线性的成长,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当下做的没有积累为后面能用得上的。如果能长远锻炼未来能用的上的能力,那成长会是指数型的。
比如整天在各个领域之间跳来跳去,那每个领域的积累都是很浅的,只有深耕一个领域行业,熟透了才能在这个领域内有话语权和领导力。再把学到的深度的东西迁移到另外一个有机会的领域,那成功的概率将大很多。
三
我的看法:
1. 买房有错?对于房间快速增长的一线城市,在能有办法买房的情况下,去筹钱买了未必不是好事。身边确实有人借钱买房后升值极快,甚至比得上我们打工五六年的收入了。这种情况买房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 四分之一:不是所有人不买房,努力学习后都能成为前四分之一的。四分之一应该是中层阶级了,并不是所有努力的人或者普通人能上的,至少是需要有较好的思维方式和一部分的运气为前提。这个时代不再是你只要肯努力就能闯天下的劳动密集型时代了;
3. 看未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不能看得太前。如做计划有个三年五年计划就够了,做个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没什么意义。有大方向,再有短期的执行规划,就够了。你想十年后的事,可能三五年世界就不一样了。人生的长期目标更多是促进人执行的动力,想起高考时给自己定了个学校,每次没动力失落时就看看本子上写的学校和距离,自然又有动力了;而具体的短期执行还是得细分到每个科目,每个知识点!
作者说的少犯错误应该是指在做决策上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而且需要坚持下去才能成功。但个人认为不是少犯错,而是要不怕犯错。不怕犯错的前提是,自己思考了犯错的可能,快速执行去科学试错。要成功踩坑是必须的,就像你吃了第五个馒头就饱了,不是因为第五个馒头,重点是前面的四个馒头。
人生苦短,如果你年轻还不去试错,等到老了,想要试,有可能就输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