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王维审老师的著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读完之后感触颇深。比如这几句话:“一位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他们不习惯记录,不习惯仰望星空,终有一天,当再也没有能力冲锋陷阵时,他们会落得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曾经努力的证据,更无法延长自己的教育生命。”作者写的这些事实和我的经历非常类似。我从事教学工作也有20多年,2014年以前,我也像文中的这位老师一样,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非常惭愧。到底为什么?下面我联系实际谈谈具体原因。
一.忙。我刚参加工作的前八年在一所农村初中,工作从早到晚非常忙碌,白天上课,晚上陪学生上晚自习。有时候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评课一般是在晚上进行,结束之后一般到深夜十点多了。而且一周参加一次全校教职工例会,会议结束在半夜12点左右了。所以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育类经典著作。休息时间又被各种繁重琐碎的家务占领了。即使到了假期,也由于忙于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一本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其他同事也和我一样。从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我创办了自己的校外培训机构,工作更加忙碌,操心各种事情,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阅读和写作。偶尔写一点东西,也是一点零碎而又肤浅的教学反思、工作计划等等。缺乏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没有系统性,更没有一些理论依据。
第二个原因:缺乏高人引领。像朱永新老师说的缺乏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生命原型,即学习的楷模。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李镇西、朱永新、陈鹤琴等人。朱永新每天早上5点起床阅读写作,至今已坚持几十年,他读过的书能用身高来丈量,他连续十几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他说:早上是人最清醒的时间,应该去读有价值的、理论性强的书。到晚上时,由于经过了一天的脑力劳动,会比较疲倦,适合读点轻松的、文学性的书。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相同的习惯。而多数老师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楷模,向他们学习,阅读他们的著作,并引领自己不断成长,所以读书的意识和写作的意识非常匮乏。
第三:功利的教育让每个老师忙于提升学生的分数,忙与评职称,忙于挣钱……所以读书和写作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且不太重要的事情。因为读或不读,对我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第四.手机的影响。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老师的闲暇时间几乎被手机所控制:刷朋友圈、看视频、追剧、网购……一些零碎化的时间被白白的浪费了,根本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幸运的是从2014年开始我重新拿起了久违的书本,开始疯狂阅读经典教育著作,并与今年四月加入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活动,继续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
非常喜欢朱永新老师的两段文字:“所以当你真正宁静下来的时候,真正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最平静的、最安详的、最幸福的。我一直认为精神的风景带给人的快乐和体验是最深刻的,所以这三种世界中,精神世界的成本是最低的。在一本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书的价格现在虽然很贵,但总的来说和另外两个世界相比还是便宜得多。”
“教师的阅读和写作,不仅对工作有好处,对人生也有好处。当你老了的时候,你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你把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翻阅,你会觉得这一生很丰富、很充实。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健康成长,在和文字打交道中充分享受幸福,并且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美好,与更多的人分享文字带来的幸福。”
读书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让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从此不再荒漠化,让每天的生活在忙碌之余更加充盈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