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词,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诗意,是平凡生活里的一味,甜味剂。
在诗人的那些诗词,平仄音韵当中,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欢乐和忧愁。
在那些或夸张,或比喻,或隐喻,或直观的诗词当中。
品味古诗词的美和魅力,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词都记录着华夏的文明,繁华和没落。这些都是伟大诗人们留下的墨宝。
在现代,被喜欢着或被批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活在古籍当中的诗词带给我们的影响和作用。
初次读到诗词的时候,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面。最熟悉的是李白的《静夜思》以及骆宾王的《咏鹅》还有《春晓》这些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古诗,也有被大家改编仿写,那时的我觉得这些人都很厉害。
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对古诗词的认识,应该是从背诵开始。
那时候的考试有填空题有出上句对下句,古诗词那时个候不那么可爱了,要使劲背诵背不出要罚钱,早读课上使劲背诵古诗词的就有我们。
背完之后,然后再去组长那里过关,这是我对古诗词的又一深刻印象。
再大一些后有一种厕所文化,就是同学们在厕所里面的门或者墙上有好多人在涂涂写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词出现在眼前。
有好多不认识的诗词,写在上面读着感觉很美,有许多都是第一次读到,也就是这种厕所诗词文化对我的影响非常的深刻,感受到一种有种怦然心动的美。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诗词还有这么美的语言。
再对诗词的喜爱,应该是媒体介入所熟知的,就是我们的中华好诗词以及诗词大会呀。
从中华好诗词里面,栏目组设置的趣味答题以及背诵还有PK,包括我在内,都非常喜欢那个节目。
尤其是到选手在场上应对自如的背诵以及对诗词掌握的雄厚。
在那个时候心里面就有一个疑问,哇,这些选手怎么那么厉害呢? 他们是怎么能把那么多那么多的诗词,装到他们的脑海里面的呢?
她们真是厉害啊。看着看着,我陷进古诗词里面去了,不单单是加深了我对诗词的影响和热爱。以及更进一步接近体验它的魅力,选手们对诗词的那份深厚的热爱,也会影响电视机前的每个人喜欢上诗词。
从那一刻开始,每一季的好诗词,星期六星期天播放,我会从头到尾的看一遍,然后边看的时候边把笔记下来,慢慢地慢慢的积累下来,也能答上个一两句。
再一个我会把很喜欢或是触动内心的诗句,把它抄下来,并且找到它的出处,在过程当中其实也是积累诗词。
除了这些之外,我还购买一些诗词的书籍。去了解,去看去学习,读关于诗词背后的故事。
16年的诗词大会,是由董卿主持的,当在央视频道看到选手和挑战者之后,非常的开心,关注之后发现有很多,选手是从中华好诗词里面走出的佼佼者,再到,诗词大会里面参选比赛的。
还有一个环节也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就是嘉宾的点评。 邀请的嘉宾都是一些高校的大学教授,他们在舞台上,讲诗词的背后的文化,由深入浅的给我们讲解,让我们对诗词以及诗词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入而全面了解,原来诗人也很接地气的可爱啊。
读几首古诗或者抄几首古诗,也就是热爱好诗词的时候形成了这个习惯。
2018年的诗词七夕栏目,是在江西新余录制的。新余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现居地。
当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也是非常的开心,也生出要去现场的念头,平时手机里面一些有,诗词挑战的游戏,我也会点开玩下。
虽然知道自己诗词的储备量不是那么多,但还是会想参与一下,了解到参赛规则后我放弃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从中华好诗词里面走出来的选手陈更。
陈更是北大的在读博士。 陈博士来我们新余,分享她的新作《几生修得到梅花》里面是陈博士,对于诗词到诗人背后故事的理解。
我相信看过中华好诗词以及诗词大会的人,应该都知道她真实实力,确实,她对诗词的储备量是非常非常的深厚。
8月1号那天晚上的7点半,我在现场,见到了,在电视机里面对答如流的陈博士。 那天她穿一身洁白的长裙,一头披肩的长直发,脚上踩着一双高跟鞋。优雅又自信,有难掩青春的靓丽和腹有诗书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还邀请了诗词大会里面的两位选手,一位是陈洁如,一位是任志豪。 一开始是他们三个人一起自己讲一下对诗词,参加诗词大会的一些感受,然后,在现场进行,诗词接力赛。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来连来接龙,现场来的好多是学生,还有一些是家长,这个环节结束之后。
还有提问,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才是陈博士自己的分享,现场有一些同学对她进行一些提问,提到最多的就是红楼梦里面香菱学诗的那段,和红楼梦里的诗词。 也有小朋友问一些自己比较好奇的问题,陈更也一一解答,分享会结束之后。
由陈更亲笔签名她的新书,这是我第二次排队找作者签名,相对于前一次的话,这一次的体验可能更加的真实,作者分享和作者本人可能对我更加有一些吸引力吧。在轮到我的书本签名的时候,我本来想合个影,但是一想还是算了,看着,那么多人,签名的作者也是蛮辛苦的,我轻轻地在她签好之后说了一声谢谢。
书拿回来之后,我反复的翻看了一下封面以及里面的内容读了一下,有蒙曼老师为陈博士写的推荐序。 92年的陈博士,用她的人生阅历,从她的视野,观点,思考,来展现她对诗词的理解。
书里面的一个个铅字,落在白纸上,我相信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的情怀,认知,能力水平包括她的喜怒哀乐,个人爱好,都在里面。 一直在反复咀嚼,陈更这本书的书名《几生修得到梅花》是啊,我们凡人的力量,怎么在悠长凡俗的日子里面,开出花来呢。
那些诗人的境界,我们肯定是达不到的,但是,就像陈更说的,几生才能修得到梅花,不妨在诗词当中学习,不说修到梅花的境界,却可以嗅到梅花的香气扑鼻和朵朵的花开。
借用诗词的力量让生命之花绽开,每个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芬芳。一起在诗意当中为心灵找一块栖息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