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什么?是人类文明创造中最丰富而绚丽的篇章。它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想,记录时代的流转与变迁,画布上的历史,呈现着文化的最美形态。
但是,关于美术你真的了解吗?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全国重点美术馆携手推出的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以每集12分钟的轻盈形式,一集围绕一件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讲述画作背后艺术的突破、画家的品格、文化的传统、时代的精神,深入挖掘画作背后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
彰显时代精神 开创时代风尚
美术是一面镜子,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照着我们的现实世界与精神理想。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时代的镌刻者,构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反映着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与中国审美。
为深入挖掘画作背后的文化传统和信息,节目组深入采访了范迪安、吴为山、冯远、徐里等业界专家大家,获得了各地艺术馆、纪念馆的大力理论与文献资料支持,精心挑选的每幅画作都蕴藏着近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演变。
跟随画作,我们走遍了艺术家重要的生命节点,探访了他们的故居与纪念馆,通过沉浸式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典型场景再现,复刻了美术大师的艺术品格与文化精神。
所以我们看到北京古朴的胡同里,齐白石用纯真质朴的乡土情怀创造出凡俗生活中的人民艺术。杭州西湖边的小院中,潘天寿在国画即将衰败之际,以石破天惊的艺术突破力挽狂澜,守住笔墨之魂。
笔墨是民族性格的表达,黄宾虹用“浑厚华滋”总结他的绘画,他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苍茫厚重、澄澈光明。抗战的关键阶段,徐悲鸿让自由的奔马代替他呐喊嘶鸣, 向寰宇宣告中国终将迎来辉煌的凯旋。
这些画作背后动人的故事里,栖息着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
在经典作品的赏析中,纪录片带领着观众追寻传统的根脉,感悟画作背后艺术手法与美术精神的来处。
一个个来自于历史的术语,在故事的讲述中穿越岁月的长河,丰富了中国独有的哲学与文化智慧,让观众在古今对话中增长了知识,让传统艺术在现代再次绽放光彩。
记录时代变迁 勾勒壮丽山河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美术便是近距离观察中国的窗口,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能看到祖国的河山静美。 节目组以画作为切入口,引入历史资料,再现画作背后波澜壮阔的时代。
所以我们看到了齐白石悲愤地画螃蟹,嘲讽侵略者横行霸道;深情地绘寒鸟,鼓励民众身处逆境,精神不死。
看到了黄宾虹能埋首故纸丹青之中,坚持在诗性的东方笔墨精神中,去寻找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美术便是近距离观察中国的窗口,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能看到祖国的河山静美。
节目组以画作为切入口,引入历史资料,再现画作背后波澜壮阔的时代。
所以我们看到了齐白石悲愤地画螃蟹,嘲讽侵略者横行霸道;深情地绘寒鸟,鼓励民众身处逆境,精神不死。看到了黄宾虹能埋首故纸丹青之中,坚持在诗性的东方笔墨精神中,去寻找抚慰与重建的力量。
看到了潘天寿用传统的山水花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展现壮志激昂的新时代给予画家的激荡和震撼。
看到了徐悲鸿的奔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激励我们砥砺奋进,腾飞跨越。
在这背后,我们感悟到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中站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历史;更是中国人从对传统的质疑中走出来,重建文化自信的历史。这些极具戏剧性的历史转折,都一一体现在画家笔下。
画作不仅产生于波澜壮阔的时代,也产生于祖国壮丽的山川之中。随着画中景物变幻,纪录片节目力图在拍摄上完美还原画中情境,带给观众极致的视觉体验。
摄制组远赴浙江的雁荡山等地,采用创新的拍摄手法,将画作置于环境中,让观众在最真实的山水里感受画家创作时的心跳,走进画作中的世界。
同时,摄制组借助3D建模技术,配合第一视角,让观众跟随游动的虾群走进齐白石的水墨世界,强化了艺术感染力,准确传递出了画中意境。
这些新奇的视觉呈现,不仅让艺术变得可感可及,让观看过程处处充满惊喜,也让祖国的壮丽河山跃然纸上,了然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