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的相处中,我发现,逻辑思考能力真的是一个人智商的体现。
举个例子来说,同学甲要从教育学的硕士想跨考到心理学的博士,问了好几个本校的导师,都没人要。于是,同学甲问我们说:你们说读博士意味着什么?
同学乙:意味着你将会有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你毕业就会得到一套房子。
同学甲: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意味着我将有什么代价?比如说毕不了业啊等,当然,现在都找不到个老师要我。
同学乙:哎呀,你还没去读怎么就想着自己毕不了业呢?你既然去读了怎么会让自己毕不了业呢?你不要放弃,你多去找找老师,别光去找我们学校的老师,去找找校外的老师啊,给他们发邮件啊,主动联系他们啊。你看看我们实验室的某某某人家是专硕都找到老师要了,你也可以的。
同学甲:可是我没文章啊……
同学乙:昂,我实验室的那个同学有文章,但是,你不要放弃嘛,你多去找找老师,你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我在一旁听了半天的对话,一句话都没说。
同学甲说:小a,你有什么意见吗?
我说,没有啥想说的。
当时,其实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为何那个专硕的同学能够找到导师呢?为啥分析问题不从最根本的东西去找原因,而去强调那些偶然性?别人行,你就一定可以吗?你跟别人相同的地方在哪?不同又是在哪?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而不是一味的安慰同学说,冲吧,哪怕撞得头破血流。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竹篮打水,瞎忙了一阵子,一点结果都没有。
如果让我去简单分析的话,提供以下几个看法:
1:分析专硕和学硕之间的区别,首先,在身边的大部分专硕目前跟学硕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这个条件并不是考不上的原因。
2:同学某某某有文章,这个根据常识来说,是考博士的一个基本的条件,而同学甲没有任何文章,这是个劣势。
3:同学某某某是本专业的硕士考博士,而同学甲是跨考,没有任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劣势。
4:同学甲把我们学校的心理学的老师都找了一遍了,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大多数老师都要求说要有文章,同学乙让她去联系别的学校的老师,那是别的学校的老师的要求跟我们学校的老师的要求有什么区别吗?你能够给老师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总之,把自己所有的优势跟劣势对比分析,看自己能找到老师的可能性,再做相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