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么一句老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你家庭中有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他就是你家庭的贵人。因为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堂,那这个家庭只会平稳地向前发展。
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他们就像是一名熟悉大海环境的船长,能够带领家庭这艘大船驶向更为光辉灿烂的未来。
可是,这世间既然有德高望重的老者,那自然就会有“品德不佳”的老人。前者是家庭的引路者,后者则是家庭的祸害者。
在中国社会,大多人都只会盲目遵从老家人的命令,而很少对他们言行进行反驳。因为人们都觉得反驳老人家的言行,那是不孝顺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想法终究是“盲目”的。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会犯错。当这个人犯错的时候,周边人就该告知他的错误,而不能让他一错再错。
对于那些“品德不佳”的老人,我们也不需要过分对他“言听计从”。要知道,缺少了自我思考能力的孝顺,那不过是“愚孝”罢了。
做人“愚孝”,只会连累婚姻,也让亲子关系产生矛盾。如此,孝顺终究是理智的,而不能过分盲从。
在生活中,你之所以活得疲累,就是因为遇到了这三类老人。
02
不懂得体谅儿孙的老人,会影响家庭的安稳。
王大伯自从退休之后,便一直窝在家中,无论孩子怎劝他,他都一概不回应,也不跟任何的外人交往。
外人都以为,王大伯不出家门,那他绝对是在家“带孙子”了。可外人猜错了,王大伯既不带孙子,也不做任何的家务,直接就在家中看电视,睡觉,发闷气。
每当老伴或者儿女没有按时做饭的时候,他便大发脾气,认为儿女和老伴是想饿死他。所以,他经常跟家人们争吵。
有一天,大儿子夫妇回家晚了一点,也没有带吃的回来,便惹得王大伯特别不悦,甚至他还大骂,说他们不顾父亲的死活。
大儿子夫妇也很无奈,他们加班到了七八点,自己连饭都没吃,还想着家中已然煮好了饭,谁知道却换来了父亲的一顿痛骂。
就是这样的生活,让儿女和老伴都对王大伯特别反感。可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他至少是长辈,至少是父亲。
其实,像王大伯这样的老人,他们就是不懂得体谅儿孙的老人,只顾着自己,而没有设身处地为后辈们着想,只会让子孙后辈敢怒而不敢言。
03
任性妄为的老人,会让儿女们特别头疼。
老人家上了一定的年纪,有好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性格应该是较为沉稳的。同时,他们也该懂得明辨是非,知道何为对,何为错。
可是,总有一些较为任性妄为的老人,他们非但不去明辨是非,还故意做出一些让儿女们都为难的事儿,使别人感觉到苦恼。
现代社会,为何总有些老人会跟儿女们产生矛盾呢?
有些时候,是儿女们不懂得老人家的心意。而在某些时候,则是老人家过分任性妄为了,使得儿女们都忍不下去了。
亲子关系,并不存在着“尊卑”。不是说父母就有任性的理由,不是说儿女就有不顾别人的权利,这两者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付出才对。
身为老人,如果做人任性妄为,总喜欢给儿女们提出一些不恰当的要求,还逼得他们没有退路。那这样的老人,终究是无德之人。
身为儿女,如果一味去纵容任性妄为的老人,那儿女们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要知道,错与对,这都不该被“孝”所蒙蔽。
对便是对,错便是错,任何人都该明辨是非,而不该胡作非为。
04
不懂得感恩的老人,会让儿女们痛苦。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就是父母的“所有品”,儿女为父母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无论父母怎么对待儿女,儿女都该遵从。
这样的观念,终究有些“陈旧”且不合时宜了。
儿女和父母,这两方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不该是“谁是谁的附属品”。儿女并非是父母的“所有品”,而儿女也不该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同时,如果老人总是存在这种刻板的观念,那这个老人就容易活成“不懂得感恩”的样子。
试想,儿女们付出了精力和钱财,可父母却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且得寸进尺。这样的行为,终究是要不得的。
父母为了儿女付出,儿女就该这么想,父母生我养我,他们实在过得不容易,自己能够尽孝就该及时尽孝,好好地感念父母的恩德。
儿女为了父母付出,父母也该这么想,儿女也活得不容易,能过得去就算了,也不需要过分计较太多。
一旦某一方出现了不懂得感恩的心态,那这个家终究会变得矛盾丛生。
唯有儿女和父母双方都懂得感恩,懂得相互谅解,这两者才可以相处得融洽幸福,多了欢声笑语,而少了家无宁日。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