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又教三年级了,第三次教三年级。
家长开玩笑说:“赵老师,您教过几次三年级了,肯定轻松些了吧,至少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了,过去的经验直接拿来用。”
我很惶恐,回首过去的两个轮回:第一回——新手,不会教;第二回——过来人,啃老族;第三回,我决定,归零!reset ——从头开始,当作是第一次教三年级的心态。
再再次备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脑海里盘旋的是一个全新的念头: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阅读要素也是贯穿一单元教学的核心大概念,更是学生需要达成的语文素养。放在明确出现的第一条语文要素中,为什么?有什么教与学的价值?
什么样的词句会给人“新鲜感”?这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也是一种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只不过不知道这叫“新鲜感”罢了。对于不再是小孩的大人来说,才发现自己阅读已变得些许麻木,我第一次通读一遍下来,说实话,都不觉得新鲜。翻翻教参,“新鲜感”的词句普遍趋向是陌生的词语、优美生动的表达、新奇动人的情节。结合参考,自己用三方面的“新鲜”来理解:新鲜的词句、新鲜的表达、新鲜的触动…….当我以一名普通的读者身份进入单纯的审美世界时,终于不再麻木,在一单元里圈圈画画出了不少新鲜感词句,这才恍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是阅读审美之始啊!那就慢下来,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吧。
第一节课上,孩子们分享交流有新鲜感的词语,到底是孩子,于他们小小的世界,薄薄的阅历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有新鲜感的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有新鲜感的事物:坪坝、铜钟、猴子、凤尾竹;有新鲜感的活动:跳孔雀舞,摔跤……有新鲜感的场景: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同学们读课文时跑来猴子好奇听、下课了同学们热闹游戏时会招引来许多小动物也赶来看热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新鲜感”可多了,王蒙毅感叹道:“这节课什么都不多,就排比多!”刘晨宇接话:“这节课什么都不多,就新鲜感多。”
第二节课,孩子们分享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孩子们的分享氛围感染了我,我忘记了自己是在上课,不自觉地慢下来、蹲下来去聆听儿童的声音。美妙的事情发生了——
向正芃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是“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他说这个句子很有乡野气息,让他想起了老家,老家也有类似这样的小路,他好久没有回去过了,好想再回去看看开满鲜花的小路,孩子的诉说顿时让我心头一暖;梅丁宸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是“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他觉得我们的教室里没有这样的场景,更不认识少数民族的同伴。这一想法顿时引发热议,原来我们班有5个少数民族的同学,三个土家族,两个瑶族的同学,只不过对于久居城市的当事人孩子来说,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少数民族的概念了。王蒙毅同学觉得“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有新鲜感,他在“不同”与“同一”这样的对比表达中找到了新鲜的启发。姚斯杰觉得“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这个句子新鲜十足,他好想听一听那铜钟发出声音声音。……
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我一路下来慢下来享受着听了七八个孩子的声音,每一种声音的诉说,都是意想不到的“新鲜感”,以至于忘记了这是课堂,还得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更多孩童的声音开始在教室里“发芽”了。每一种都美妙:
肖皓轩喜欢“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样新鲜的表达方式让他惊奇极了,“我只见过可爱这个词形容小朋友,例如说形容我妹妹可爱,没见过可爱这个词还可以形容小学呢?”悦悦喜欢“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她无比好奇,“山林里是不是还会有其他小动物来听呢?”于是她觉得引发人想象的词句会给人新鲜感。接着,句式️上的新鲜表达“从……从……从……”“有……有……有……”“向……向……向……”以及拟人的修辞一一被孩子们发现,原来,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除陌生的词语、优美生动的表达、新奇动人的情节,会引发人产生疑问、产生期待、产生想象的句子都会给孩子们新鲜感。
到“新鲜表达”——学以致用的环节,教室里灵感迸发:“从陶然里,从非凡里,从万象里,又来了一群小学生,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有三年级的……他们穿戴统一,鲜艳的红领巾把校园打扮的朝气蓬勃”“从汉代,从唐代,从宋代,涌现出了许多好诗,有《咏鹅》,有《所见》,有……”教室里顿时炸开了,一堆古诗题目跑了出来。
熊艺宸同学灵感一来,想起昨天上课的时候真实“新鲜”的一幕:一只黄蜂闯进了教室,同学们吓得大惊失色,我安抚孩子们说:“你们读课文太好听了,黄蜂也想来听一听。就像课文里的小猴子一样。”孩子们这才不害怕“不速之客”。新鲜表达小能手,将这一幕用自己新鲜的表达方式讲述出来,赢得同学们的欣赏掌声。
慢下来,留时间去聆听更多儿童的声音,享受课堂,许多美好便不期而至,课堂也会更灵动、可爱起来。
课后,不少孩子的读写小练笔给了我惊喜,其中,最喜欢宸宇的《阅读亭》:
在赞叹他能学以致用,新鲜表达的同时,我也很窃喜,过去一年里,时不时带孩子们去阅读亭开展班级聊书活动,给童年的他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呢!
“声音”是万物生长所留下的成长轨迹,“倾听”使我们发现成长所潜藏的声音。过去,课堂上,我不曾那样慢的,那样真诚的,去听每一个孩童的声音,去感受、去捕捉、去共情孩子们的想法,这是错过了多少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