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节课学习了P1系列运营知识后,我从最开始以为运营就是销售,到后来对运营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明白了运营和销售、推广是不一样的,它更具要包容性。它一定是系列事情的总和,而不是单一的某个事件。
引用三节课中提到的微信社群的运营的例子,例如一个微信留学社群的运营,它并不只是简单地由一个组成一个群,然后在群里和群成员聊天。它是一个有步骤性的过程,包括了:①种子用户的引入,也就是在刚刚开始建群的时候,拉取群成员,而这个群成员是对留学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或者是有意向出国留学的人。②管理员在群里面组织话题,培养人们在群里交流的习惯,人们不仅在群里寒暄,同时会交流与群主题相关的东西,例如大家相互分享自己在准备留学这个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包括选留学机构、语言培训和考试等等。③群里面话题交流频次可以固定下来,群里面会出现一些热情的用户,找到他们,有意识地和他们加强沟通和交流。④不定期地组织线下的活动,帮助群成员去缔结真实的群关系,例如组织各个地区的留学沙龙等活动来提高群成员交流的可能性⑤通过前期找到的热情用户,和他们沟通,邀请他们来参与群的管理,发展他们为群的管理员,并给他们一定的管理标准去做这件事情。
在比较深入了解运营这个概念后,又明白运营也是有自己的职能分工得。而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的运营职能分工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传统行业中很多的工作都是静态的,每一个工作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职能,例如广告投放就只做广告的投放,不会去做销售线索获取等其他事情。而相比传统企业,互联网行业内产品岗和运营岗职能的分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标准”,一个岗位会做很多比较杂乱的事情,比如做用户获取的,可能会做广告投放、泡论坛、BD合作、做活动等各种事情。
而在发展状况不同的互联网公司,运营岗位的职能也有所区别。在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内部的职能分工,运营岗位划分界限不明确,只有对于极其重要的工作,才会让特定的人去做。在成熟的互联网公司中,会出现几块相对独立的事情,包括:对内容的运营(例如美柚、知乎在对内容的运营方面就非常重视)、对活动的运营、对渠道推广的运营(包括对接所有的APP商店,数据变化等等)、用户运营(对于站内特定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的维系) 其他的零碎分工,例如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产品运营(例如新浪微博上线的微求职、微招聘)等等,这些工作也需要小团队独立去完成这个事情。其中内容的维护、定期承担一定活动、用户的维系是经典运营的三大模块,它们在绝大数的互联网产品都有。
除此之外,运营也是分几个阶段的,它有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从运营小白到高级专家一共要经历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能力才能达到,而每个阶段也有自己不一样的职能。例如,在纯新人小白阶段(P1阶段)只需要干一些体力活、打打杂之类的,而对能力的要求也不高,有信息采集整理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学习能力等基本能力就找打一份运营相关的工作。而随着阶段的不断升高,要求也在增多,例如在初阶运营阶段(P2阶段)要求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的突破,如策划、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文案的执行能力等,希望在运用的活动领域有一定的发展,能够做到在独具创新的同时又符合大众需求。而业务骨干型运营阶段(P3阶段)要求在某一两项技能上专精,并且能够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同时对行业的理解,对各个运营模块职能上的认知,对于业务流程和内部工作流程的认知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事物管理能力需要很强,能够合理处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可见,专家阶段(P4阶段)与高级专家阶段(P5阶段)对于一个运营人的要求会更加的高。但相信只要自己对运营感兴趣,并且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同时付诸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那很有可能在运营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