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时的学渣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后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可以给出很多形而上的结论,诸如运气、态度、性格等等,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他们的运气很好,我应该塑造我做事的态度、我需要改变我的性格..可是有的多少人会去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并落实到怎么做呢?
小的时候总喜欢看很多商界的大佬的创业经历,总有一些经历过低谷,做过平凡甚至平庸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喝一碗“态度决定命运”的鸡汤鼓励自己,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落魄时的角度,分析他们在贫穷时做的决策?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我所认识的)都不愿意深究上面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用一套简约、而且听上去很靠谱的规划来安慰自己:“努力学习,拿到好学历,努力工作,拿到越来越高的工资,然后就能买房、结婚,然后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走上人生巅峰。”
这条普世的鸡汤中规避了两个重要的漏洞:
1、如果分析一下现今的房价和物价水平,就会发现,积累工资到买房中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可能是数十年甚至更多。
2、实现财务自由和走上人生巅峰真的只靠努力工作就可以了吗?是不是还需要其他的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什么?如何获取?
而这两点恰恰是工作多年后,同学之间区分平凡和卓越的关键点。
如果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大学时期大家都在学习专业知识,也都获得了学历。利用专业知识+学历的组合,我们得到了工作机会。从学生阶段到工作阶段的推导是合理的,也是很顺利的(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从这里开始就不一样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真的能实现财务自由吗?
这一点在我们的规划中没有提到,我们很自然的把这一点忽略了,因为“还不到那个时候”,“等到了那个时候就知道了”。这是一种逃避,我们天真的把不知道当做不重要。所以会有人工作多年发现,辛苦工作但依然无法摆脱高额的贷款。那个时候实现财务自由已经是年轻时的梦想,眼下重要的是怎么攒钱还房贷,换车子,送子女上学。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什么是穷人思维,其中大家普遍会提到的一点是:穷人会短视,这种短视的直接体现就是工作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那点钱,仅仅会做眼下的规划。
如果把学生时代的任务定位成“找一份好工作,拿一份好薪水”,进而把行为目标定位“提升专业知识,努力获取文凭”。
这么做是不是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短视呢?
我并不是说提升专业知识和找工作不重要,恰恰相反,他们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思考的落脚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我们要做的不是针对“找工作”这件事的规划,而是基于长期的个人职业和财务的规划。
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穷人为钱工作,富人则让钱为他们工作。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为钱工作的时候钱是结果,一切的落地点都是为了赚钱。一旦需要拿出金钱去投资、理财、承担风险的时候,就会动摇,因为已经到手的钱要失去了(有风险失去),这个时候穷人思维就会作祟,安分、保守逐渐消磨了你成功的欲望。而富人把钱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取得卓越之后的奖品,钱是获取更大利益的资源和工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要不断去寻找更好的投资、理财机会,让手头的金钱发挥更大的价值。有风险是必然,所以富人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
正是因为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差异,穷人在遇到财务问题的时候,更多选择逃避,选择保守。而富人则会迎难而上,因为在他们看来掌握更多的理财、投资知识能帮助他们最大化利用“钱”这个工具去创造财富。所以下次突然产生心无旁骛、好好工作的想法时,最好问问自己,到底是真的是基于工作内容、工作前景下的结论还是仅仅为了利用工作来逃避思考,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应该能够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几个年轻人\中年人在讨论最近高涨的房价,讨论最近暴富的房地产商,讨论某某某因为股票而大赚了一笔,讨论某某最近倒卖什么而发了财...然而讨论到最后的落脚点却落在了好好工作,别想太多。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青山资本的张野在《'穷人'就不应该创业》中提到的观点:
但往往这种创业者常会犯一类错误,就是 “自我感动”。一接受采访就说一周只睡几个小时,动不动就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最后感慨一句创业没有捷径,只有拼命。即便不看他的项目,我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团队胜算几何,或者说值不值得投资。
为什么呢?因为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而选择可以决定你达到的上限。你把精力都放在提高下限,或者说放在止损上去了,哪还有机会抬头看路?流淌的汗水值钱吗?值,但别拿汗水去掩饰你做战略选择时的愚蠢。
张野说的是创业者的选择,但我觉得道理是相通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行动的方向,而选择使得视野和深度决定了选择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更加具有长期考量的规划是这样的:
我记得范秦老师和我在某一次谈话中说到,做产品经理就要看的远一点,再远一点。只有你看到的比你的竞争对手要更远,才有可能在可见的未来实现弯道超车或者保持优势地位,这一点在个人管理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去塑造,那么穷人逻辑下的思路就是过分关注产品现阶段的情况,竞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用户上升势头良好的时候就把酒言欢,用户量开始下滑的时候才紧张起来。富人的逻辑则是从一开始就在想行业、想市场、想大盘。关注现在必然重要,但是放眼未来才能让产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因此,如果从最终实现人生财务自由为目标,以个人职业规划和财务规划作为决策的依据,那么工作只是面对长期问题的一种暂时性的解决方案。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一旦进入具体工作的岗位,就会自然而然的随大流,职业规划和财务计划最终很可能变成了岗位的变迁和流水账。在《富爸爸穷爸爸》中介绍一种财务决策中相对通俗易通的方法——现金流图
穷人的生活情况如图A,所有的收入来源于工资,并且收入(工资)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支出。
中产阶级的生活情况如图B,收入来源依然仅有工资,但是支出变成了日常生活支出+负债。
富人的生活如图C,收入来源广泛,包括:股票、工资、租金、分红,收入的来源一部分变成支出一部分变成了资产。
类比于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生活的起点都是A,收入来源于工资,并且用于日常开支。一旦资金有了累计,就开始出现分化,有些人把钱投入到了“负债”项中,有人则把钱投入到“资产”项中,区别就在于资产能够带来长久的现金流收益,而负债则会持续消耗现金流。
正是由于早年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教育,才造成了中产阶级财务上的风险,而他们必须回避风险,是因为他们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从来没有平衡过,担负着大量债务而且没有能够产生收入的真实资产。一般说来工资是他们收入的全部来源,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它们的雇主。所以当名副其实的“关系一生的机会”到来时,这些人无法抓住,他们必须保证安全,因为他们工作辛苦,并且债台高筑。——《富爸爸 穷爸爸》
在今天,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更加高了,随着房价的高涨,新崛起的中产阶级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买房了,而根植于中国人内心中的“有房才有安全感”的思想则会诱导年轻人把钱投入到房地产中。
那么年轻人究竟该不该贷款买房呢?如果套用这个模型,结果是显然意见的。
如果购买房子只是为了自己居住,那显而易见是负债,因为在可见的未来看不到任何收益,同时还增加了物业管理费、房屋装修费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我看来,购买房子更多的是为了平衡中心关于“家”这个概念的构想。说的再直白一些,买房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最后能否提高就不一定了,否则也不会出现房奴了)、提高归属感、满足个人虚荣心、平衡父母和伴侣的压力。这里并不是说买房一定不好,而是想要说明,买房对于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负债而不是投资。
负债所带来的另一个压力就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能力去把握,因为负债,不得不考虑实际的房贷问题,因为负债,不得不努力工作偿还贷款。因为负债,必须降低风险甚至避免风险,也因而丧失了持续投资的可能,其结果就是生活被各种债务所压迫,也许工资很高,但是财务问题依然存在,再往下发展就是一线城市中典型的“房奴、卡奴”。
如何才能跳出这个“老鼠赛跑”的游戏呢?
从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构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盲目的工作。所谓关注自己的事业并不是单纯的去创业,而是建立自己的资产,去照常工作,做个努力的雇员,但是要不断地构建自己的资产项,去学习并且掌握资产、投资的专业知识,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下摘自《富爸爸穷爸爸》
从量化的角度,这需要掌握四个领域的知识。
第一是会计,也就是财务知识,财务知识帮我们更好的管理财产
第二是投资,投资涉及策略和方案
第三是市场,它是供给和需求的科学,这需要我们了解市场波动的因素,并能敏锐的观测到
第四是法律。
大部分人需要学习和掌握不只一项技能,只掌握一项技能的人没法赚大钱
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大部分人是为短期的工资和福利工作的,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常常具有灾难性,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关注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能挣多少钱。
我还不知道比销售和市场营销更加重要的技能,但要掌握它们对于大部分来说是很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被嘲讽,被讥笑。所以,能在处理人际关系、商务谈判和被拒绝时恐惧心理等方面所做的越好,生活就会越轻松。
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懒惰的人,有些人忙于工作而不关心自己的财富,游戏人忙于工作而不照顾自己的身体,这两种人忙碌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他们把忙碌作为逃避问题的借口。他们选择用行动上的勤奋去弥补决策时的愚蠢。
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存在困惑的,我们真有时间去掌握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吗?我们需要考虑这么多吗?会不会盲目的投资反而失去了现有的存款?
失败的源头在于不敢去尝试,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要我找最有用的一句话,那么一定是下面这句:
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件事是正确的,那只能做两个选择:要么已经掌握并坚持下去,要么没有掌握去虚心学习,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弃。没有什么比放弃做一件已经知道是正确的事情还愚蠢的行为了。
太害怕失去是一切失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