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你的真实想法?
找工作找了两三个月,看着口袋越来越空,也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但离你自己的期望差距还很大,去呢,总觉得有些不甘心,不去吧,经济压力挺大,而且每天不上班很焦虑。
面对这种焦虑,主要有两种观点:
1、 先有份工作,上着班,骑驴找马
2、越将就越糟糕,会陷得越深
第一种观点,是基于经济压力和个人状态去考虑的。不上班意味着没有第三方的约束,一个人很容易玩游戏玩到深夜,睡觉睡到自然醒,慢慢会脱离职场的工作状态,相关技能也会生疏,再次回到职场的话,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
还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口袋空空,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如何长时间求职,而且哪天能找到满意的,也还是未知数。
第二种观点,是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之前两三个月全心全意的去找,都没找到满意的,怎么能确定刚进入一家新公司后再短时间内找到心仪的下家呢?
刚进入公司,面临新的环境、新的领导和新的业务,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应付,同时部门领导对于新员工的关注也会比老员工多一些,找工作肯定要去面试吧,面试一般是在工作日,必然涉及请假,试用期过多请假也会给部门领导很不好的感受。所以,没剩下多少精力去找新工作。
当然,也有理想状态,两头都能兼顾,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注意力是有限的,这件事上多投入,在另一件事上就会相应减少。两头都想要,到头来反而可能两头都不讨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入职,这段工作经历就会在你的简历上、整个职业生涯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管是职业方向上的南辕北辙,还是职业选择上的频繁变动,不仅会影响自身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还会影响面试官对你的判断,怕你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或是良好的稳定性,错失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遇到这种问题,不能盲目的平心而论想怎么办,而是要借助标准的解决问题的逻辑去思考和梳理。
第一步:描述及定义问题
首先,利用事实和数据澄清初始问题背景,以描述“事情应该如何”与“事情实际如何”之间的差距,也就是“现有标准”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从求职开始到现在,花了多长时间,投了多少份简历,面试了多少家公司,面试大致问了哪些问题,过初面的有几家?
原先工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满意的工作标准是怎样的?
其次,结合问题的背景和事实,我们需要坐下来复盘、思考并总结,定义问题发生的原因。
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
是不是我的能力太差,面试官看不上?
是不是我筛选公司的标准有问题?
是不是我找工作的渠道不丰富?
这一步,就是搞清楚问题发生的背景,以及精准的定义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分解问题
分解问题是将大范围的复杂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容易,在考察和检验个体元素时更容易看到细节,更小的个体比观察整个系统要更容易推导出因果关系,常用的工具就是树状图。
为了达到“找到满意工作”这个目标,可以细分为这四项:满意工作的标准、完成时间、渠道、面试技巧准备。通过第一步的定义问题,就知道重点去解决和分解哪一项了。
其中这四项可以继续往下分解,满意工作的标准可分解为:企业规模、薪资、职位、工作城市等;渠道可分解为,线上招聘网站和线下人脉介绍。
其他两项就不继续分解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主要是给大家分享这种思路。
第三步:建立目标
基于以上两步,可以清楚地建立一个能够“做什么、做多少、以及什么时候做”等问题的目标。
比如目标可以定为:我在两个月内,找到一份在合肥零售行业,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人的民营公司社群运营的岗位,综合薪资在7K-8k,双休。
第四步:建立应对措施
你总是需要负责任地去考虑:如果目标由于无法预见的原因失败了,或者产生了意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将自身恢复到之前状态,调整目标继续前行,所有,建立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应对措施也很重要。
回到问题本身,我的观点是:如果不是实在有经济压力,到了揭不开锅的状态,不要随意找份不满意的工作将就,还要按照上述方法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为将就意味着降低了工作标准,就会形成负向循环,人也会更加懈怠,慢慢标准会被生活越拖越低。
此外,你在懈怠的时候,他人仍然在进步,企业用人标准也都会越来越高,即使是站在原地不动,你也会不得不”将就“着不断向生活妥协。坚持好习惯很难,但是养成不断”将就“的习惯是最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