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代开始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比较孤独的,到儿子这代也是如此。相比而言,我们那会在农村长大,还能有玩泥巴、过家家的儿时玩伴。现在对儿子这代人来说,更缺少了童趣,即便有一起的玩伴,也不是自选的,而是背着使命走到一起来的,比如“爬爬班”、“跳跳班”什么的,稍大些就要学这学那,苦不堪言。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送儿子去学英语,那培训班据说还是品牌培训,花了几千元,学了几个简单的单词,再加上双休日的其他培训和幼儿园费用,远远高于培养大学生的费用了。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没读过幼儿园,也没参加过任何培训,不是也考上大学了吗?如此折腾孩子,孩子快乐吗?
对于儿子,我们只是想让他多享受一些童年的快乐,让他有机会回忆童年曾经是金色的。所以即使今年到了上托班的年纪,也没刻意让让他去一个受约束的地方。我们约定每周只要天气合适,都带他外出认识社会和自然,看他每次外出回来,总是口齿不清、张牙舞爪地跟爷爷奶奶表达喜悦,这也是挺好。我自己琢磨出孩子健康应该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正常的智力发育,三是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性格定性。对于身体健康,因为食品安全危机时代等缘故,很多家长很自然把孩子养得很贵气,低估孩子的自然生长。一个朋友的儿子洗澡每次都去宝宝洗澡店,说那里可以抚触、干净,我儿子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朋友送的洗澡卡放在我办公室都过期了,倒是身体棒棒,而他儿子却常听说身体不适。孩子很小被忽悠着去上培训班,道理上讲是为了锻炼群居生活,实质上估计是为了孩子学点东西,给家长增加点骄傲的资本。其实孩子除了病症,智力均相差无几,儿子20多个月,我们偶然教他几首唐诗,他学得快,也记得牢,过了一周再去让他背诵,也顺利得很。时而嬉戏时,教他的《咏鹅》、《静夜思》、《梅花》、《相思》还自我复习复习。我翻阅报刊,他也凑热闹参与,发现自己认识的字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喜悦地指给你看。其实,家长关注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是很重视的,但对社交心理与性格定性(也可以以“情商”一词替代)缺乏关注度,因为这个方面的培养需要耐心与恒心,而见效又不立竿见影。老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纪,给孩子思维留下一些比如自立、责任、谦让、勤劳、礼貌等行为习惯与心理习惯,是必要的。儿子两周岁左右那段时间比较凶,老喜欢打人甚至咬人,我们给他买了只小兔子,让他关心、呵护小兔子,由他负责喂养,后来发现“凶”的状态慢慢改掉了。其实这些情况才是家长更要注重的,但有的家长却生怕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吃亏,内心觉得孩子强势点还挺满意,确是不妥。教儿子进门后要把换下的鞋子放齐,有一次自己没在意,他立马指出来,提醒我“放齐、放齐”,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妻子打扫内务,儿子也学样,拿个小抹布,东擦擦西擦擦,还把自己小房间的大绿萝花盆吃力地移位,用抹布擦了花盆底下的地板后,再把花盆推回老位子,头绪还挺有,我们动情地好好表扬了他一番。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讲,养育一个孩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上的都是一堂新课。即使有过一个孩子的养育经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第二个孩子的养育过程也不应该是重复的备课本。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很多付出,更需要家长们科学的付出。我们应该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使得若干年后让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是洋溢着笑容的甜蜜回忆。这算是家长们送给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份大礼,要么,你我送出了吗?
201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