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儿童节,支付宝把用户们的昵称后面加上“宝宝”。引来众多网友在问答社区的吐槽和吐槽(为啥只看到了吐槽...),评论基本一边倒:侵犯用户隐私,挑战用户底线,宝宝们很生气!!按照套路,随后就出现几篇大V吐槽特别凶狠的文章,戾气太重,我觉得太过分了。
我就很好奇,为甚它这么犯众怒?!
借着儿节日,一大拨平台了上线活动,表面都是欢迎参与,背后都是欢迎入坑——估摸着这点活动经费怎么花小钱办大事。
支付宝的活动霸气登场,把每个账号昵称都改成“+宝宝”了。轻轻松松就达到100%全民参与了!就是“强制参与”这一点为人诟病,为人不齿。面对这么热烈的吐槽,运营者们咋想——自己做的死,可能觉得很骄傲吧。
这个活动设计失败的地方很明显:
1. 没有给用户自主选择权
做活动,要让用户发自内心的来参与,然后普大喜奔邀请好友参与。这个宝宝活动根本没给用户这样的选择机会,直接就宣告了“你已经在参与支付宝的活动了”。这就让很注重自身权利的用户炸毛了:“今天你能把我昵称给改了,明天你就能把我账户余额给缩水了!”
产品设计还有个恶心的地方:你不能把“宝宝”这个后缀去掉!?我是试了好多遍确认——昵称修改后结尾只要不是“宝宝”,它就给你自动追加个“宝宝”,有碍观瞻,我是1点好感都没有了。
让用户自主选择参与,主动触发的,才是一个合格的活动形式。
2. 以小博大的取巧行为
活动实现的技术成本超级低。要实现这个活动效果,so easy,给昵称拼接个字符串即可,可不用涉及用户敏感信息修改。活动结束时执行定时任务,取消“宝宝”的昵称效果就行了。不是有的朋友理解的那种:把系统跑一遍,改个昵称;明个活动取消,再得跑一边系统。再说这种方式忒不安全,你敢改研发的领导还不敢让你这么改。。。四两拨千斤的产品设计,还把这么多用户的都圈进去了,真是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活动根本就没用心策划,更可能是仓促上阵。所以产品部分变动比较小,活动效果难以服众。小厂子要是为了取巧省力,做个这样的活动,我觉得还正常。您家这种大厂,这样做就太不拿用户当回事了,也敷衍了上级。
活动效果咋样,就看有没有精心准备了!
3. 导致效果的不可控性
心宽的用户觉得,这活动蛮有趣,变身“宝宝”了。注重细节的用户非常反感不顾用户感受的行为,这类用户发抱怨和嫌弃具有很强的传播性,网上的主流声音都是这些人的,作为活动方这回没什么意见吧。
有的昵称根本不适合加“宝宝”后缀:期待每个星期日(宝宝)、天线(宝宝)、操(宝宝)。用户收到这样的惊喜(xia),心情会如何?!
相比之下,微信的活动就做得很得体。用户在聊天窗口输入关键词,就会触发“剧情”,落下一些表情看,由用户主动触发的小功能,让用户感到很惊喜,互动起来也有很多乐趣。我也玩过,挺好玩的(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Uber的活动也很有趣,车上放了个棒棒糖,却一点也不影响用户使用打车功能,主流程不受干扰。很懂得——克制。活动要做的性感些,好玩些,轻撩用户还可以,强撩就是找别ma了。
也有值得借鉴的方面,这是他们的传统优点,我们一直都在应用。
1. 活动就要借势
活动要借大势和小势。大势就是当前的趋势。在昵称后面加上“宝宝”字样。给用户传达的意思:六一儿童节的今天,你就是个宝宝了。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经意间流露出宝宝时期的执拗、天真、顽皮或卑微,仿佛自己还是个需要很多爱的孩子。
宝宝语录“宝宝心里苦”、“宝宝不开心”、“宝宝有小情绪”也是当前的热词,像病毒一样藏在用户脑海里。需要外界的信息触发,就会打开用户的这种宝宝情结。
所以说,变“宝宝”的活动也不是拍脑袋就来的。
2. 活动实现的技术成本超级低
这是一种理念,不该是做一个活动所追求的原则。这么低的技术成本,也能撑起一个节日活动,是不是很有触动?!我们的运营同学做活动,有时候就陷入技术的细节中了,忽视了活动效果的考虑。产品从技术层面考虑,要把活动做的得又快又好。
不要总是想着弄个很大的活动,存在感!细节!把握住!! “三节课做”做了个“叫爸爸”H5活动,但是妥妥的存在感啊!我看了,技术实现一点都不难。考虑技术实现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系统风险、信息安全。真是想得有点多。。
3. 关注用户实时反馈
根据用户的热点反馈,他们也做了更改,然并卵,主流程错误的逻辑没改。反应速度来看,我们要学习长处;反应态度来看,千万不要那么的高高在上。。。
观摩别人的作品,不要一味的跟风评价,是一个产品GO的修养。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