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做冥想练习,最最不喜欢的就是窗外的鞭炮声,打破这宁静的气氛,让人烦躁不安。
今天的练习是对声音的聆听。正如引导员所说,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周围世界的声音时,我们最擅长给声音分类,好听的、不好听的、悦耳的、刺耳的、柔美的、嘈杂的等等,无意识地已经开始进行评判。
其实和昨天的感知身体一样,聆听声音也是一种静观练习,也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注意力,提高我们的觉察能力。
清晨洗漱完毕以后,我端坐在餐厅的椅子上,腰背挺直,轻轻闭上眼睛,双手放在大腿,手掌心向下,感觉到自己身体的重量全部都在椅子上。
按照引导员的引导,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面部,放松额头、眼睛、面部、下巴,嘴角微微向上,感觉到自己微笑的表情。感受呼吸,随着每一次的呼气,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感觉身体向下沉。
关注呼吸,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呼吸的过程中,跟随着呼吸的节奏,感受腹部的起伏,感觉呼吸的长短和深浅,一切都很自然,没有刻意的动作。
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耳朵,聆听房间里的声音:卫生间的水声,弱弱的,好像又没有,冰箱的启动声音,一会儿又停了;聆听窗外的声音:马路上汽车声和汽车的鸣笛声,还能听到小区里人们走路声,楼下摁门铃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一会儿出现了,一会儿又消失了。
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声刺耳的汽车鸣笛声,把自己唤醒,马上把意识拉回,重新调整自己的呼吸,关注呼吸。
继续聆听周围的声音,聆听房间里刚刚又响起的冰箱启动的声音。而此时窗外好像安静了很多,除了来回的汽车声,其他的声音好像消失了。
此时冰箱的声音停止了,感觉房间又安静下来。引导员的声音出现了,说了很多话,我也只是听到了她的声音,说的内容没有听进去。
结束的铃声响起,慢慢睁开眼睛,轻轻活动了一下手和脚,想回忆一下刚才走神想了些什么,可发现自己根本想不起来了。
今日感悟:
昨天对身体的感知是不对自己评判,今天对声音的聆听就是不对别人评判。
正如引导员所说,我们习惯对任何事物都挂于标签,通常都会对事物进行高低、黑白、好坏之分。虽然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个人五岁之前的模式,但人们不论自己是多大年龄,似乎都没有抛弃这个模式。
就声音而言,当对某个声音有了负面的情绪,马上就会以好坏来定义声音,甚至会通过声音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
冥想中的对声音的静观,就是要练习不要给声音标记任何标签,不要让自己彻底的陷入声音之中。
是的,我们的生活被不同的声音所围绕,各式各样的,而我们的情绪也是被这些声音左右着,想让自己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的姿势就是不要去评判这些声音。
必须要想明白的是,大多数声音都是来去匆匆、随着时间的流逝。声音只是声音,越是不评判,我们就越不会被声音干扰,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声音就失去了影响我们的力量。
没有了评判,就没有附带的情绪,内心就会变得很安静,不论声音出现还是消失,只需中立的聆听着,不执着,顺其自然。
今后的生活中,我需要慢慢学会中立的聆听,就是遇到自己难以忍受的声音时,也要学会不评判、不探究,只是客观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