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学习的热情高涨,趁着势头正浓,就干脆来个一路高歌猛进的听说读写。
1. 说篇
起初,是对英语练习没有长进的不满。单单在工作上的勉强应付,显然不能满足工作之余的生活之需。在英国拿着没有图片的菜单一脸全懵的尴尬,还有在尼泊尔博物馆展品介绍前,拿着手机查着卡片上90%不懂的生词,这些片段始终是心头的一个阴影。而提高,却是不能够在工作中的英语锻炼得到改善的。再何况,心头还有着更高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带着老外同事走在外滩时,能够流利地介绍魔都的风情和那些经典的建筑。
梦很长,路很远。脚步不加紧,恐怕难到彼岸。
于是,在参加完14天的英语发音练习课后继续报了半年的英语流利说课程,每天对着手机结结巴巴地不流利地说着。激励我的还有一个返学费的机制,如果半年结束,三项学习指标(时间,效率,成绩)都能达到90%,499元的学费就可以返还。据老师说40%的学生都能拿到,我更是信息满满势在必得的样子,好歹这笔学费可以买一条行走时用来嘚瑟的裙子,学习嘚瑟两不误,恩恩,想想很不错。
2. 听篇
上个月,和群里的一位主子聊起心理学,她很热心地推荐了喜马拉雅里的一些内容。本来就一直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又担心学术的东西理论性太强不容易消化,曾经买过的书翻着几页觉得枯燥,尝试着听,或许会是不一样的体验吧。
听过一个系列的课程,主持人显然是拿着书本在读,基本谈不上引人入胜,好在边做家务边听,多少还是吸收一些。其实一直对免费的东西心有疑虑,高质量好品质的向来都是有价的。
曾经通过朋友圈的推荐加入了一个所谓唱歌培训班。先要扫二维码进群,再以发送朋友圈的方式获取免费课程,免费课程要通过加入两个公众号才能看到。一番折腾后,终于看到了公众号里仅有的二节时长5分钟腾讯视频课程。期待着群里面老师还能讲点啥,60多号人守着的群一天过去没丝毫动静。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问,“老师,群里还会讲课么?” 一位不知道是不是老师的人回复到,“请问您还要什么服务?”……
我忽然间有了误入烟花柳巷的慌张。人家都给你看了,不要钱的,你还多想啥呢?急急忙退了群,安抚一下被鄙视的心灵。
有了这样一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之前的想法。有偿,总是有有偿的价值。
听了喜马拉雅推荐的几节试听,果断买了两个系列的课程。这些课程,若是看书可能看不进的,用来陪伴做家务的艰涩时光,倒是不错。
3. 读篇
端午假期,女儿约同学去浦东图书馆,后来同学被老妈招回,我一直想见识一下这个传说中高大上的图书馆,随及和女儿同行。事先,准备去阿里的伙伴们推荐了几本书,网上一查有的断货有的几乎很少的折扣。苦于书橱已满家里难以找出堆书的一角,借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能督促自己赶紧看了要还,还能省下空间存放,毕竟大部分书,特别是旅行文学,大多看过一遍就不会再想着看第二遍了。
果然,想着是要还的书,读起来特别卖力,把一周看完一本的计划,分解到每天规定的页数,原来,每天阅读还是很容易实现的,一改原来读书慢的毛病。
图书馆里的这位老人,笔记做得如此工整。一桌上,坐久了的年轻人到了下午都小趴了一会儿,唯独这位老人,一直精神满满。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 写篇
写,其实是最费时间的。原来用博客,写游记是最多的了。现在用微信,大多也是在行走时做些记录,以便日后谁谁谁问起来的时候可以翻着看做回答。
最近看了两本杨柳松的书,《北方的空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穿越藏北无人区70多日的每一天。《结,起点亦是终点》,同样以日记的方式记录雨季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20多天的经历。非常好奇这些写长篇游记的人的记忆。当然,每天拍的照片可以换回很多记忆的节点,但是,对于天气时间路程地点景物心情等等各方面的陈述,要拼写成一个当时当下的场景,感觉很难,信息量太大,记不住啊。
有朋友曾伤感地对我说,那一次是我陪你吃的饭……我不记得了。
女儿曾无耐地对我说,那可是我陪你看过的电影……我不记得了。
孩子她爹曾一脸嫌弃地说,那个是我替你付的钱……我不记得了。
记性不好,硬伤,两败俱伤。
不比杨柳松,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放在路上。路上之外的生活,与我,才是大部分时间要面对的常规。还是写吧,不为什么,或许是为了有过的曾经,为了今天还能想起的昨天,亦或许为了不辜负一段与自己对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