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
字数太多,只好放长评。资料相当丰富,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于还原揭露文本表象之下的历史语境很有帮助。一个考察八十年代的新的视角,拿掉玫瑰色滤镜后的重新反思和回顾。
现在模糊地回忆一下,对李泽厚启蒙革命双重辩证的重评,讲乡土文学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对于建国三十年所谓“封闭”的重估,将国际上的权力结构和冷战下西方国家的封锁这一条线重新提出来,这个我此前没有关注过,很有启发性。三十年代某种程度的封锁究竟只是自身犯下的错还是迫于压迫结构的不得已选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几天在越南参观博物馆,了解越南的建国史,对此有新的理解。对于“压迫”一面的遮蔽当然反映着时代性,我自己此前的“不了解” 大概也是时代性的一部分。。
讲重写文学史的部分似乎有些不得要领,当然我“三人谈”看的太久远了,印象未必准确。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究竟是“全球化”“现代化”意识形态下一种颇具症候性的提法,还是对于此前研究中世界性一面遮蔽的重新发现?二十世纪文学中确实有丰富的“世界文学”资源,仅从意识形态影响的层面去解释这一理论的提出似乎有诛心之嫌。而且“重写文学史”影响下的学术著作似乎也并未有意遮蔽“殖民结构崩溃”、“左翼文学”以及苏联文学的影响,不过是不再一统天下罢了。
对八十年代距离遥远的审视,因其遥远而深刻,但也因此多少感到些怪异。全书几个章节中知识-权力这一框架的运用几乎无往而不利,不免使人对这“无往而不利”产生模糊的警惕,是否真的如此简洁清晰?总体来说对厘清八十年代思想文化脉络与时代的关联很有帮助,厘清之后的价值判断我尚且存疑,谨慎地说,是因为我读过一些八十年代的书,也读过一些前三十年的理论和作品,很难因为概念上的“优势”而对于文本的价值进行颠倒优劣的判断。不过提供反思的角度总是很好的。
时间紧张,读的很快,有些部分不免囫囵吞枣。
时光文学网 wap.you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