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下班回家,妻子跟我诉苦说,她跟办公室一位同事怄气,她嫌人家在办公室嗓门太大,打电话聊天谈笑显得很粗俗。我劝她看开一点,如果真的不堪忍受,就坦然说出来,比如对那位同事说,“XXX,你打电话聊天能不能出去聊,我感觉太吵了。”如果情绪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心理学上把这种态度称为,不含敌意的坚决),相信那位同事肯定会听进去并收敛自己的言行;但如果看到同事令自己不满的言行只会生闷气,或者带着怒气指责同事,那可能只会激化矛盾,引发对方更大的怒气和不满,而不利于解决问题。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与人相处中度过,我们的人际互动和交往成效,往往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虽说人际交往是相互的,但从很大程度来说,我们自己往往决定着人际互动的质量与成效。决定的方式包括基于主观价值判断的投射与认同、屈从和讨好,以及在换位思考同理心基础上的合作双赢、利他共赢等等。
比如之前我也曾有一段时间,特别讨厌某位同事,我自己认为那位同事特别能混日子,每天几乎都不认真工作,用尽各种方法比如玩QQ、逛淘宝、串岗等来混日子。我曾打心眼里特别鄙视那位同事,可以说已经鄙视到了令人恶心的程度。但这又如何,那位同事不会因为我的这种主观感受而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而只有我才会受到自己内在观念的影响,最终反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的这种心理机制就叫做“投射”。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特别讨厌的某种品行投射到某个人身上。我其实特别受不了自己浪费光阴、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工作态度与内在心态,我一直在强迫要求自己必须百分百认真负责地工作,必须不停地努力奋斗,但这在现实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在无意识层面,我就把这种绝对完美主义的心理(极度拒绝混日子和浪费光阴)投射向那位同事,从而导致我特别特别讨厌甚至鄙视那位同事。
同样的道理,妻子特别讨厌她们办公室那位谈吐粗俗的同事,也可能是一种投射心理在作怪——把自己对自身粗俗的厌恶投射向他人。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非完人,我们看他人有的毛病,在自己身上可能都会有。而我们之所以特别讨厌某些人身上的某些恶习,或者说某些人身上的某些习惯(作风)特别触动我们,令我们无法忍受到极点,其实可能是出于一种投射心理,是一种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自身同样问题的一种对外投射。此时我们不应抱着自己绝对正确的主观价值判断来苛责他人、激化人际矛盾,而是应该真诚地反躬自身,沉下心自我反省、自我觉察自身的内在问题和毛病,接受真实的自己,对自己宽容,不自我苛责,不过度追求完美,才可能容忍和宽容别人,进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同样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除了我们向他人进行心理投射,他人也可能会向我们进行心理投射。比如我们感觉某位同事特别讨厌我们,但仔细回想好像并没有哪里得罪他。怎么办?通常的做法是,你讨厌我,当然我也不理你!但如此下去同事关系只会僵化甚至持续恶化,不利于工作开展。此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洞察到对方对我们的这种讨厌可能也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投射。
我们自己的日常言行,可能无意间得罪别人但自己却不自知。被他人讨厌,甚至当场被他人责备或责骂,此时我们不应该被激怒或反唇相讥,而是要自我觉察到,别人此时正把自己的怒气或主观价值判断投射向我们。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人对我们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否正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没有必要实时响应别人的投射。他投射他的,他责骂他的,从根本上来说,与我们无关;那只是他的问题,他对自己内在问题缺乏觉察和自我接纳,想要把自己内在的“垃圾”和负面情绪投射或倾倒到我们身上,我们才不上这个当呢!此时我们应该理性平和地守住自己的内心,不被激怒;理性平和地对待讨厌我们的同事或他人,照常工作就行,同时多反省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才是上策。
除了投射与认同,另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则表现为屈从或讨好。比如在与上级、领导等权威相处过程中,有些人或许在心理上习惯讨好和屈从对方,结果却发现你越屈从、越讨好,对方好像越愿意找你茬一样——“软柿子越好捏”,这种自己对上屈从和上级对自己严厉就是相互的。
在组织中不管级别大小,但从人格上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向领导或向任何人屈从;只需带着应有的自尊、自信平和地与人交往就行,这样对方也会感觉舒服自在。自尊自信的正常人都喜欢跟同样自尊自信的人交往,而不喜欢跟过度讨好和屈从他人的“奴隶”打交道。但有些人偏偏做不到,非要带着心理屈从或讨好的习气和人交往尤其是面对领导,似乎觉得只有这样领导上才会高兴,才会认可并欣赏自己。这种人际交往心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我鄙视,当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和不真诚。
作为我个人来说,在之前很多年也是习惯带着讨好或屈从的心理姿态来讨好同事、领导甚至是朋友、亲人,这种讨好心理大多是无意识的。就是在饭馆就餐甚至在超市买东西,我似乎都会下意识地讨好服务员,害怕对方瞧不起自己。直到我学会自我觉察内在情绪,慢慢的我才发现自己的讨好习气多么严重。这种习气一方面折射出我内在非常严重的自卑情结,另一方面更加损害了我的人际交往质量。我习惯讨好和屈从他人,但一般有正常自尊的他人并不愿意被别人过度讨好,那样会让人感觉极不舒服;因此有着正常自尊的人并不愿意跟心理上低三下四的人交往。而我却还指望靠着这种过度讨好来赢得他人的好感甚至尊敬,显然是一种缘木求鱼。别人只会越来越看不起我这种习惯讨好他人的人,觉得我特别不真诚和虚伪,同时不愿意跟我再继续交往下去。
另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就是主观价值判断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主观价值判断是所有非理性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不管是投射与认同,屈从和讨好等心理习气,都是奠基于主观价值判断之上的。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情感纠纷、利益冲突、权益纷争等。此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选择站在维护自我利益、捍卫自我尊严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来评判他人、来投射他人、来讨好或屈从他人。比如一个公司或团队的同事,同事A出于好心帮助和提携了同事B,但令人意外的是,同事B职业能力提升后,开始蚕食同事A的一些职场利益。从同事B的立场来看,当然完全没问题,自己只是正常竞争而已,况且这种竞争有助于锤炼自己,同时还获得了不少实际利益。而作为同事A来说,他显然受不了这种赤裸裸的利益竞争,他后悔不迭地反省自己,忽视了同事之间都存在的隐性竞争关系,责骂自己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敌人。同事A的这种心态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主观价值判断。凡是执着于站在自我立场的一种心态或观念,往往都无助于问题解决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我们要学会以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尝试站在对方立场或站在有利于互动双赢、和谐共赢的立场来看待人际关系,如此才可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所言,人际互动或人际合作,除了你赢我输、我赢你输两种选择之外,还有双赢或共赢的第三种选择。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为他人而活,生命才是值得的。”亚当·斯密同样说道,“人,无论被认为是多么自私,在他的天性中显然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本性,它们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幸福的必备条件,虽然除了看到他人幸福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不可能从他人的幸福中得到任何其他好处。”人是社会动物,社交(更准确地说是合作利他)是人的天性。在人际互动与合作过程中,我们往往离不开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我们也经常愿意无私地帮助他人,甚至有时候损害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大多数时候,人生都不是零和博弈(你赢就意味着别人必须输),而是正和双赢或正和多赢。你体谅和帮助了他人,他人日后在你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帮助和回馈你。即使日后他人没能帮助你,那你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也会无形中提升自身能力、扩展自我胸怀,增加自我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与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