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互联网+城市服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主办,互联网实验室与国脉互联协办,国脉互联董事长杨冰之出席会议并就城市服务与大数据做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新型智慧城市的四个新视角解读
城市服务要以人为中心,但是城市的服务不但以人为中心,还是要做到数据,由于数据为核心,没有好的数据,就没有好的城市服务。那么城市数据或政府数据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政府数据或城市数据实质就是“国家资产”。它不是某一个政府、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处室的“私产”,更不是某一个个人的财产,掌握城市数据的部门和人,他们是数据的管理者、运营者,但不是所有者。当前,政府数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开放与共享,凡是不能开放共享的数据本质上价值不大,只有通过开放、共享才能建立数据体系。一个城市的数据体系好坏要以数据元为基础。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过了概念兴奋期,但是各个城市还在找自己的兴奋主题,所以我们又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对“新型智慧城市”的理解,这个“新”就是要直指人心。城市是人的城市,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新型智慧城市要留住人,尤其是吸引年轻人,发挥好人的智慧和造福人。有些地方城市管理者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说,智慧城市做得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不能留住和吸引年轻人。如果不能,智慧城市做得再好也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城市。过去搞智慧城市,今天又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我认为是在重新聚焦,要着力解决城市不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城市病的问题。我们的智慧城市要能够彰显和提升人的智慧,要为营造更好更美的环境,我在这里提出了四个新的视角:第一,智慧城市是城市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城市CPS(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CPS发展是一个织网的过程。我们把各种孤立的系统、分散的数据联接起来,用时髦的话讲,这是一个城市智慧化发展的O2O过程。第二,智慧城市是城市的全要素依靠数据使城市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第三,智慧城市是技术产业应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第四,智慧城市是政府、企业和市民不断博弈合作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以技术为支撑,以需求为主导,以解决当前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不断进化的过程。智慧城市不仅要治理当前的大城市病,同时也要为城市未来谋担当。
数据治理能力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新优势
智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城市级的CPS需要持续多方共建。智慧城市不但是各个系统的构建运营,还要与各种系统去融合,更在于多个要素的综合优化,尤其是跨界融合,数据流动和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监控能力,所以我们才能思考当前的智慧城市究竟缺什么?是缺钱、缺人、缺技术、缺观念吗?我个人认为我们对智慧城市理解还是缺很深的智慧。智慧城市需要更多地以市民服务为切入点,使城市有智慧感,要使城市体现服务力,创新各类“无需证明的服务”,减少奇葩证明的存在,像“证明你妈是你妈”。现在很多的证明都是政府颁发给公众和企业的,证明的本质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话,就可以创造各种“无需证明的服务”。所以,利用社会力量和市民共建城市能力,不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我们认为要做好网络的综合系统,当然要形成多方合作共赢,需要技术、运营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要定义角色,要合作共赢。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市民为主体,企业为主力。社会创新和形成共识是关键,要避免沿袭简单的工程模式,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和数据思维,市民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服务商要从建设者慢慢转向运营者。技术创新就是要重构我们城市的框架体系,应用创新就要构建面向市民的直接服务能力。体制机制创新就是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动力。在中国需要各具特色把“心”留住的城市群,像现在搞的特色小镇,我们要把小镇变成一个微型城市来看。中国的城市进入了从物理硬件建设为主导,转向软实力和环境建设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开始越来越依赖数据创新能力。各个城市由于交通和网络的高度发达而进入竞合状态,A城市和B城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部分的距离都是半个小时的高铁距离,而城市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怎么办,如何竞争合作?中国人需要快速的向高质、高阶进军,要快速集聚国内外资源,这个就显得很重要。所以,我们说依赖数据创新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数据的治理能力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新优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数据社会。我们回想一下20年前,199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还是以百万级计算,那个时候还处在计算机时代,我们所有的信息化都是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从1996年到2006年,这20年主要做“连接”。不管是阿里、百度,还是腾讯,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连接”。现在到了以数据为主的时代,数据的浪潮可能比我们想象还要凶猛。材料、能源、信息和数据,正在构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资源,而且这个资源里数据的含金量比能源和物质还要重要,因为通过数据调动能源和物质的组合能力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数据的好坏、多少、开发能力的强弱,已经直接影响到组织服务创新能力。过去都在讲硬件,卖的台式机好不好,笔记本好不好,后面讲的是网络,接下是讲大的应用系统,到今天开始讲“数据”了,信息化人士已经不太关注硬件和软件,而是关注数据如何运营、如何增值的问题。
数据横流时代,城市需要构建自身的数据基因系统
当然,城市大数据发展遇到什么问题呢?主要集中在网络复杂,系统庞杂,数据混杂,需求多样等问题,并且在数据治理方面存在少、乱、差的问题。对大数据的理解,我们认为它的第一个特征应该是数据格式的多样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流动性的问题,第三是数据容量问题,第四是数据价值问题。我们目前理解大数据好不好就看它大不大,很少去关注数据的流动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未来建立规范统一、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保障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城市大中心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看每个城市都在搞智慧城市,不管做多少东西,如果数据连接不起来也没有用。此外,我们要对技术体系架构重新看待,重新看待的视角是什么?我们过去是站在系统观来架构我们城市信息体系的。现在我们我要从数据的流动性角度,重新来看待我们的数据体系,从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包括共享和应用等环节,来重塑我们信息系统的逻辑架构。当前城市大数据管理面临很多挑战,为什么很多领导还在拍脑袋决策,因为他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没有实时动态真实的可以让他做决策的数据,那他只有拍脑袋了。因此,当我们需要通过数据来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就要保证数据能够清晰动态直观地掌握,同时我们的数据流动需要按需进行高效共享。
基于数据元进行灵活的数据抽取,实现多样化的数据模型与应用场景,这是未来城市服务能力的一个要求。如果不做到数据源资源共享的话,我们的服务都是一个泛概念。只有做到共享的时候,我们城市服务才能直指到某一个具体的需求与应用场景。过去的信息体系是关注流程和业务逻辑,是基于网络和系统为主的,要重塑信息体系就是要关注数据的流动性和价值的应用。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就是注重信息流动的差异性。信息本身就可以流动和共享。如果物质有生命的话,它希望物有所用,不要浪费掉。如果数据有生命的话,它会说,让我去流动,谁需要我就给谁,我流动的频率越高,范围越广,就能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尊重数据的内在流动性,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需要提高数据的流动性来重塑我们的数据体系。我们现在是按照部门、城市形态来构建我们的各种管理系统。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从网络系统、数据库等角度,来保障信息最大范围的开放共享,不断提高我们的采集能力,来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健壮的信息体系要依赖于优质的数据基因系统。我们现在城市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数据基因还不够好,我们不要把数据看成是无生命的东西,而是用生命体看待,通过打造好数据基因网络后,构建一个健壮成长的信息体系。
城市的创新依赖于数据能力的创新服务。我们过去讲一个系统和智慧城市演进的逻辑,是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到智慧。它是一个递进式的关系。现在数据与智慧能不能实现混合式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在未来,甚至现在都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信息就没有服务。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没有高品质的服务。所以,要先构建优质的城市信息体系,再来创新城市的服务能力。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数据横流时代,到了数据井喷的时代,就要显示数据的力量。我们一直做智慧城市和城市大数据的研究、平台和产品,希望能为智慧城市发展与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国脉物联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