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VENI VIDI VICI",这句名言,是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在泽拉战役中打败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写给罗马元老院的著名捷报。用在这里一眼感觉有些不伦不类,但是透过这简单而又深邃的句子,瞬间让我联想到了旅行。
联结真的很神奇,它会让你把隔开千年的字句,用思想捆在一起,原先,八杆子也打不到一起,哈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早已过了“去过”这个旅行的心理时期。这个就像凯撒这条著名的口号“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三者缺一不可。抛开这句话本身的历史因素,到了旅行的环境,在我们的身上可能所谓“征服”也就是在旅行过程中有“真的收获”。
说到“有收获”看起来很容易的样子,因为现在的数码时代,拍照真的好方便的。我们不光可以在现场看,也可以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拍下来回去慢慢看。不过我们心里很清楚,当按下快门的一瞬过后,照片十之八九会存在手机的相册内或者上传至云盘,永久的封印起来,能回家中能慢慢看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为了不至于被遗忘,同时也证明我来过了,我也看见了,于是就有了另一个自我展现的“旅行门派”,如说明书一般的朋友圈,精选照片的九宫格,外加一大段百度百科文字。说实话这个和存在手机相册里一样,多数还是被束之高阁存了一层厚厚的记忆灰尘。
按我个人的经验,最好的方式是把旅行的目的想清楚,是徒步征服还是去看风景?看美术馆/博物馆,还是美食购物?或只是躺着吃吃风晒晒太阳?这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做在旅行出游的前面。
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攻略了。
在我看来,什么才是真的攻略?
衣食住行飞机票其实不算,排队预定VIP也不算。把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了,其实是不正确的,当然,这也很重要。在时时都考虑效能的时代,“少花钱、多办事”在特定的约束之中,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这无关富人还是穷人,大家在各自的环境中考虑······但是做完了这些以后,归根结底我们还处于“我去过”而已。
对于“征服”了多少,有多少收获呢?很难说。其实,开始旅行时,我们都是这样一个自力更生的过程,觉得很满足,但把很多事情同理放大之后就觉得这样的满足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对我们家如此。
那么,当我们要出行的时候,最大的精力该花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要放在目的地收获的预期上面。
比如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去旅行观展,该是怀着怎样的心态?预期得到什么收获?去几个景点?圣母百花大教堂?天堂之门?老桥?几个美术馆?乌菲齐?皮蒂宫?几个广场?米开朗基罗广场?吃些什么?T骨牛排,网红帕尼尼?······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定位,也就是水平思考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垂直思考,深入下去,我们要了解去的这个景点的基本概况,年代(当时的大环境)、产生的背景、相关的人物、带来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设定对展品本身希望收获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准备的······这样就可以制定一个文化旅行攻略模型框架,把内容填进去,让它丰富起来。让自己有备无患,也可在需要时分享给别人,共同成长。
“不忘的初心”,我始终记得“文化旅行”是一个学习过程,不单纯是走马观花式的愉悦。当然,最自由的人生也就是将吐旧纳新当做愉悦来看待的过程。
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这一切至关重要,而且要在旅行前:
“要悄悄的做,不用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