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逆周期调控。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如失业率大幅上升、消费和投资急剧萎缩时,美联储为了托底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刺激需求,会开启降息周期。所以,降息周期和衰退期在时间上高度重叠,降息是对衰退的确认和反应,而非导致衰退的原因。这是一种事后补救式的降息。
但还有一种情况:预防式或保险式降息。 这就是当前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的主流预期。即经济数据,尤其是就业和通胀已经开始温和降温,但尚未陷入衰退。美联储为了防患于未然,提前小幅降息,目的是延长经济扩张周期,避免未来需要更大幅度的补救式降息。1995年和1998年的降息就是经典的保险式降息,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降息不是放水,扩表才是放水,降息: 是价格型工具,降低的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它通过影响整个经济的利率水平来调节需求,但不直接向市场注入新的基础货币。扩表:是数量型工具,美联储通过购买债券等资产,直接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准备金,凭空创造新的货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放水。
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危机后,美联储是降息至零叠加大规模扩表组合拳,是真正的洪水漫灌。而目前预期的降息,是在高利率水平上(5.25%-5.50%)的微调,且同时在进行缩表,从货币创造的角度看,远不能称之为放水,最多是放松了一丝水龙头。
我国面临着结构性挑战,如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人口结构变化、通缩压力等。在这些深层次问题下,单纯的降息,降低资金价格无法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的借贷和投资需求,资金无法流入实体经济,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因此,降息的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目前的情况: 经济结构相对不同,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依然健康,就业市场虽有降温但仍属稳健。在这种环境下,小幅降息可能更有效地传递到实体经济,刺激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会将其视为利好。
深度解析美联储9月降息背后深意,美联储9月降息可能传递出以下几种信号,具体取决于降息时的经济语境:
情景一:预防式降息,实现软着陆,概率较高,意味着什么: 美联储看到通胀正在持续且可信地回归2%目标,最近两个月CPI数据良好,同时就业市场从极度紧张回归平衡,失业率小幅上升至4.1%,职位空缺减少。这意味着经济正在按预期降温,避免了过度紧缩导致不必要的衰退风险。
市场解读: 风险偏好上升,被视为利好。股市: 受益。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盈利估值,经济软着陆前景打消衰退担忧。债券: 收益率下行。降息直接利好债券价格。美元: 可能走弱。利差优势收窄。本质: 这是一次胜利的降息,标志着美联储在控制通胀和不扼杀经济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这是市场和美联储都希望看到的完美情景。
情景二:补救式降息,经济硬着陆,概率较低,意味着什么: 如果在9月之前,经济数据突然急剧恶化,例如失业率飙升、零售销售断崖式下跌、PMI深度萎缩,美联储被迫紧急降息。这将证实经济衰退已经来临或迫在眉睫。
市场解读: 风险厌恶上升, 被视为利空。股市: 大概率暴跌。交易逻辑从盈利增长切换为衰退风险。债券: 收益率大幅下行,因避险需求和降息预期。美元: 走势复杂。初期可能因避险属性走强,但若美联储开启漫长降息周期,中长期可能走弱。本质:降息意味着经济扛不住了,这是最糟糕的情景。
市场炒作降息50点,然后又将其预期打回25点,这正是一种经典的预期管理游戏。
1. 制造恐慌,测试底线: 部分交易员通过炒作更激进降息的预期,来测试市场情绪和美联储的反应。如果经济数据真的非常糟糕,这种预期会自我强化。
2. 降低门槛,实现利好:如果市场普遍预期降息50点,而美联储最终只降息25点,这会被视为 鹰派降息,是不及预期的,可能导致市场下跌。反之,如果市场预期25点,美联储降息25点,就是符合预期;如果意外降息50点,则是超预期的鸽派降息,会大幅提振市场。
3. 美联储的沟通: 美联储官员近期的言论一直在打压降息50点的预期,强调需要看到更多数据,降息将是谨慎的。这正是在引导市场预期回归25点,以避免真正行动时造成市场剧烈波动。
美联储9月降息本身是一个中性动作,其背后的含义完全由为什么降息所决定。如果是因为通胀受控、就业稳健但温和放缓而进行的预防式降息,则意味着美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对风险资产是利好。这并非经济扛不住了,而是经济正在健康降温。如果是因为经济数据突然崩溃而进行的补救式降息,则意味着衰退风险成真,对市场是重大利空。
从目前的各项数据,CPI、失业率、GDP来看,预防式降息软着陆的可能性远高于补救式降息硬着陆,因此,市场主流将其解读为利好是有其逻辑基础的,这与我国持续降息背后的被动和无奈有本质区别。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