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路媒体、专业人士纷纷诟病的机场“大师”、成功学“大师”们是靠什么忽悠别人的?很多人都说是在忽悠人,但是恰恰是忽悠才是他们真正的本事,那么他们的真正的本事是什么呢?
设计过的情境、过程和案例(总之受众是被设计了,据说某大师的3000人的现场里有800名自己人)
了解、捕捉受众的心理(有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支持,非本专业,不做赘述、分析)
有效的沟通方式——提问+强调(通过沟通向受众施展心理影响,从而取得他设计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提问的。
运用提问快速建立信任
在当今即便是打着大师、教父教母的头衔,一般人也不会一下子就相信他们,投入到现场气氛中来,那么是什么使这些人能够很快的相信“大师”们呢?那就是提问。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只要你走进这个主题的现场,一定是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在这个主题方面有一些困惑、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大师”们就抓住这一点,在一开始就利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发大家的同感。
例如:你们的销售人员是不是客人一进店就滔滔不绝的介绍产品?这个是销售里面取得信任的方法之一“共通点”;
然后再给出一个所谓的解释以彰显专业,例如:这时候客人会说我随便看看,基本上这个客人就不会买什么了。是不是?这就是错的。(此时一定要斩钉截铁,并不断地问:你们听懂没?)今天我们就要告诉大家应该怎么跟客人沟通。这是销售里面取得信任的另一种方法之一“专业能力”。
通过提问与受众建立共通点的链接,并显现出他所谓的专业能力,是不是比他跟你吹嘘半天他这个头衔,那个博士要好的多?你会更加信任?
殊不知,但凡对某一个专业稍有研究就能很快在一个点上凸显专业。就像我到一个客户那里,了解到他们做烟厂的设备,我就问到:那你们是不是跟XXX企业是竞争对手?客户答:我们做卷、切、包,他们做复烤、发酵。我点头表示明白,客户说:一看您对我们专业就很了解。其实我仅仅知道这几个名词而已。
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
案例一:
大师:你们是想年轻的时候取得成果还是等到年老的时候?
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回答想年轻的时候成功。
如果你选择了年老的时候成功,你的病成功了也治不好。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看起来很简单的问句。
提问的构成6要素:
提问的对象:
来到现场听的都是有期望的,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没有分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
自然他们想获得成功。
提问的目的:
让人们选择回答年轻的时候获取成功。
提问的逻辑:
正常的人都会选择越早越成功越好。
提问的形式:
封闭式提问,只给你有限的答案,而不是放开你的思维。
提问的内容:
年轻、年老、成功、想。内容清晰、简单,不易造成误解。
提问的回应:
期望的答案——年轻的时候取得成功。
其他的答案——年老的时候取得成功,或者是不知道。
如果你想的是后两个答案,你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即便你说出来也不怕,因为你病得不轻呀。
试想一下,如果把问题改为:你想什么时候取得成功?
那么会有多少种答案呢?
你能更好的控制好现场的节奏和氛围吗?
提问的动态6因素:
假设——来到现场的人都想取得成功(不想成功的人也不会来现场)。
倾听——问题不是死板的问出来的,要看现场受众的反应和气氛。
情境——大师们绝大多数都讲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场,即便有少数不同的回答也不会显得炸耳;根据现场情境、气氛的变化利用提问及时调整、调动现场氛围,提问能够引发你的思考,使你更好地投入到现场的情境中,相比直接告诉你应该年轻的时候取得成功,可能你都会先质疑这句话。
觉察——通过对现场受众的反应的观察判断出当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变化,特别是针对那些现场积极的受众,“大师”们敢针对具体的受众提出问题,并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进而提升现场效果。
认知——对受众有清楚地认知,很多受众都是中小企业主,有期望、有想法,却苦寻无门的人,他们知道他们关注的点,喜欢听的话;笔者曾经问过一个受众:你觉得这种课程有效吗?答:听到一两句对自己有作用、有启发就可以了。可见大师们对受众的认识把握的精准。
角度——作为一个控制者在提问,而不是作为一个讨论者与受众进行交流,这个角度决定了受众一定按照他的跑道前进,而不是激发受众的思考。
“大师”们会在现场不断地重复问:听懂没?听懂没?这时候你没听懂都不好意思说没听懂,特别是旁边的人没有说的时候你更不好意思说,问多了你自己就以为听懂了,这个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暗示的方法。
运用保险性的开放式问题
自问自答的开放式问题
“大师”们在现场使用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你的“思维”的参与度,以至于不会因为他讲的时间长了你溜号,现场气氛下降,但是总用封闭式的问题会使受众感到疲劳,所以他们会问一些受众们很难一下子给出答案的开放式问题,然后在你还在思考的时候,迅速给出他的答案,从而达到调动你的“思维”的参与度的目的。例如:什么叫规划?这个估计大学毕业都一下子很难给出答案。
答不错的开放式问题
例如:中国有一句话叫:知什么知什么,百战不殆?然后把话筒递给你,这也是很少的敢把话筒直接递给受众的时候。
故意听错答案的问题
例如:农民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最重要的抓那个季节?秋季?凡是说秋天的都是错的,很显然是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时候提问只是调动的一种手段,提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大师们真正的本事在于他们精心设计的问题,通过提问达到了他们的目的,那么你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设计过你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