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曲青山老师的新文章----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曲老师的文章结构宏大,理论深厚,我只能汲取一点营养,记录所得。
一是遵义会议前后的脉络。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虽然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包括之前不断丢失的大片根据地,党内同志越来越觉得当时当时的中央领导层出现了战略问题,中央红军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遵义会议之前,召开了一次会议,为遵义会议打下了思想基础,充分认识到“左”倾军事错误,也慢慢接受了毛泽东同志正确军事主张。
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围绕湘江战役后行军方向进行讨论,毛泽东提出新的指导意见,没有达共识。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4年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猴场召开会议。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削弱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红军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之后还陆续召开了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1935年2月5日至9日)、苟坝会议(1935年3月10日)对遵义会议进行巩固。
二是伟大的战略眼光。
从长征开始,“左”倾错误思想一直占据领导层,导致革命事业面临巨大困难。在中这样的处境下,要突破迷雾,看到革命的方向,是非常困难的。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非常清晰看到了当时革命面临的困境和当时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当时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后来的革命发展实践,尤为觉得当时战略眼光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