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的车子被撞了,但对方不愿走保险流程,提出修车私了。朋友觉得也没多大事情,同意了。
后来,两人因为修车产生了矛盾,对方觉得朋友的车子不过是一辆旧车,没必要修得太好,两人吵了起来。对方冒出一句:“车子修得再好也改变不了你的阶层。”
朋友懵了,这么多年,他还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阶层,收入普通,活得普通,应该是什么阶层?
也许是他的车子太普通,所以对方认为他不是什么有身份的人。
“那他是什么车?”我问,“不会是什么马萨拉蒂或者法拉利吧?”说刚说出来,我就觉得自己傻了,开法拉利的人会亲自去修车吗?
“也就一辆韩国车。”朋友说。
“那他是什么阶层?”我实在太好奇了。
朋友说不知道,不认识。
二
最近几年,常在媒体上看到阶层二字,什么向上的阶层,向下的阶层。似乎所有人都在为阶层焦虑,如果不挤进上一阶层,那么移民月球的时候就没自己的地儿了。阶层真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词.
也许是我的生活环境太狭窄,很少会听到身边的同事朋友说什么阶层,大家伙都差不多,到点上班,开一样的车,穿差不多价位的衣服。
当然,某个时候,也会在朋友圈里看到某阶层的亲戚朋友无意间晒出的图:在别墅前的全家福;去新加坡过春节;在法国工作的儿子……
可聚会时也没听他们把阶层挂在嘴边呀,难道是顾虑我们普通阶层的感受?
老在说阶层的人究竟是什么阶层的人。
现在说的阶层和以前谈的金字塔理论是一样的。
爱谈这类问题的多是那些自以为很不错,实则也很普通的人。马云是不会说自己是什么阶层的,虽然全地球人都知道他是什么阶层,他只会说自己不爱钱。
阶层二字是很多人的终极目标。可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光靠钱来衡量阶层似乎也太肤浅,令人难以信服。
三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的就是阶层:拉吉和米塔妇这一对夫妻为了女儿能上名校,费尽心思,闹出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拉吉是一个个体老板,有钱,可是以他的条件只能算是中产,孩子根本进不了名校。因为印度是以是否说英语为条件划分阶层的。妻子为了让女儿能入名校,教育孩子说英语,少说印度语。还搬到了富人居住的学区。
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被名校拒绝了,因为学校不想接收一个个体商户的孩子。明显的阶层鄙视。
这部片刺痛了很多家长的心,买不起学区房的中国家长们会愧疚自己给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中国某个城市富人区的富人们不愿名校接收中产阶级的孩子,认为被分摊了属于富人们的教育资源,会拉低教育水准。直接对中产阶级的家长说:“不要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赤裸裸的歧视。
当时有很多网友回应,“那你为什么不直接送去国外。就到王思聪的母校好了。”
前段时间,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燃爆了网络。所有人都被她的逆袭感动了。一个自认为连寒门都算不上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改变了她的阶层。通过学习实现理想是很励志的,她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可实现理想的过程为什么又被人归纳到阶层?
为什么总要在强化一种对立的抗争。
四
《起跑线》里,拉吉和米塔最终还是把女儿送到了公立学校。心灵鸡汤似的结局只属于电影。
在现实里,阶层确实如暗流无处不在,某些关键时刻就会跳出来(比如买房,比如孩子入学),不愿正视,却又无法回避。可如果穷极一生与阶层作斗争,不愿面对自我,亦会痛苦。那些幸运改变了阶层的人,对原生阶层是感恩;是痛恨;还是不愿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