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豆瓣上写了关于《社交红利》的书评,有人联系我,邀请我做拿铁阅读的创业梦想人。5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次喝咖啡,提出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太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几十万字的文章,而社交媒体上碎片化的快餐阅读,又无法满足人们对深度信息的需求,故而提出想法“做一款阅读app,根据二八理论,浓缩书本内容,让人们在咖啡的几个小时里,读完一本好书”。点子一出,大家一拍即合。
拿铁阅读app,界面设计的有质感,因为现在内测,故而无法看到书本内容,如果书本的阅读界面类iPhone备忘录的界面,有着纸张般的质感,估计会吸引一堆拥趸。
关于阅读类的创业,挺难的。中国人的读书比例很低,而且被各种社交、娱乐占据时间,人们偏功利化,希望一经投入,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所以有很多学习平台,推出一分钟说一本书,我参加过这样的课程,学习的是营销著作《定位》,事实上整个语音停下来,就讲了一句话:
定位,就是占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
建议大家不要过于速食知识,就比如有人告诉你街口转弯处有一个美女,但没有详细的描述该美女身高、长相、肤色等,说不定他说的是一个人形立牌,你认为是个活生生的大美人。
所以该app的定位精确,浓缩商业化、工具化书籍,而非经典文学著作。因为商业化、工具化书籍,就我的阅读经验,精华的内容占全书10-20%之间。所以我欣然答应了他的邀请。
实际上,我小看了缩写这一件事,跟量体裁衣一样,我也要量书浓缩,通读全文必不可少,还要精读全文,筛选出章节、段落、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我该舍弃那些内容,留下哪些案例,有时候还需要调整观点和论据的顺序,因为作品不是100%的完美,也会出现前后观点重复。
最近看到国外做的一个实验,同一个男人和六个摄影师。同一个男人,在六个摄影师面前分别扮演6个角色——渔夫、灵修家、艺术家、劳改犯、总经理和公益志愿者。六个摄影师,在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根据这个男人对自己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为这个男人拍下照片;
拍摄角色为渔夫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人的安贫乐道;
拍摄角色为灵修家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人的超凡入圣;
拍摄角色为艺术家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人的放荡不羁;
拍摄角色为劳改犯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人的阴郁暴戾;
拍摄角色为总经理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人的低调深沉;
拍摄角色为公益志愿者的摄影师,表现出这个男的明朗阳光。
虽然同一个男人,操刀的摄影师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也不同。虽然同一本书进行缩写,我所切入的角度、对书本理解的程度、对内容的关注点等不同,也会导致文章浓缩的内涵不同,故而我尽量让自己谨慎。
业余时间就奉献给浓缩《社交红利》这本书了,在的士车上、高铁上甚至飞机上。故而公众号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项目管理pmp的文章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一页纸项目管理》,一遍在更新一遍储备新的内容,下周开始更新项目管理系列文章,让亲爱的们久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