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医院某个同事一起出差。#倪可说故事#
那是位我经常向他请教问题的前辈。
因为在很多社会事件、热点话题上,他总教会我关于正义、善念的道理,于是我尊敬他有思想、三观正。但在那次出差的飞机上,我对他大跌眼镜。由于我们附近座位上方的行李架都满了,空姐便想帮他把背包放在较远的行李架上。谁知我的这位同事,站起来就指着空姐一顿骂:“你有没有脑子,你知道我包里的文件有多重要吗,要是弄丢了你赔得起吗?真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工作。”空姐客客气气地道歉,他还在一路跟我骂骂咧咧。
我只觉得可笑:为什么我们许多人,懂得很多大道理,会关心很多远在天边的大事,说起是非对错、善恶黑白都是一套接一套。可偏偏对身边最普通的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和包容?
就像那些羞辱外卖员、服务员、清洁工的一个个。甚至,不掩饰地说,也像偶尔会不耐烦的你我一样。我们受过良好教育,过着体面的人生。有理想有抱负,张口真善美,闭口爱与和平。也许谈起唐山打人事件,会义愤填膺,为正义发声。看到刷屏的「二舅」视频,也会为小人物的苦难和不屈所感动,流下泪水。但一旦遇上真实的“弱势群体”,有时又不自觉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低一等”,变得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矛盾吗?是也不是。
著名学者项飙总结得就很精辟:这就是现代社会所塑造的“人性”。人多数时候只关心自己,有了互联网之后,对热搜话题和国际大事又总是头头是道。但对隔壁的邻居、身边的陌生人,懒得抽时间和精力关心。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附近的消失”。
喊一些宏大的口号,说一些正确的道德,多容易。不需要什么实际行动,还收获了道德优越感。可具体到体谅一个普通人的不易、尊重一个陌生人的人格,太麻烦,太费力,太不痛快。于是,干脆由着性子,发泄、撒气。
罗翔写过一段话,曾给我不少感触:“我们喜欢抽象概念,胜过具象的事物,但是一个越爱抽象人的人,往往难对具象的人表现关爱。因为抽象的人是美好的,存在于理念之间,而具体的人都是有缺陷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感到抽象人的美好,你越会发现具体人,你身边人的可恶,可鄙,可耻。但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