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表达爱和喜欢已经是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还不太会去表达恨。原因很简单,恨传递的是一种敌意,展现的是一种攻击性。
当你很认真地对另一个人说“我恨你”时,可能你们这辈子的关系就完了。对关系来说,表达恨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所以,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压抑了自己的这种攻击性。
02
这种压抑或者说抑制具体表现在:
1.从不会对身边的人提出要求,怕麻烦别人。
我有一位朋友,人很善良,别人有什么需要总是很热心的帮忙。有一次她生病了,但是为了不给同事添麻烦依然坚持来上班。领导看她脸色实在太差,提出送她去医院看看,但是她坚持说没问题的。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就自己一个人去医院(谢绝了同事们的陪同)。结果到医院一看,高烧40度,差点到要住院的程度。
不愿麻烦别人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觉:一旦求助别人,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做一些事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损害,内心会有不安。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自己去搞定一切事情,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
其实他们忽略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为别人付出的意愿的,因为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所以,有时候的麻烦并不真是麻烦。
2.面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不会说不。
有一位女生和她一位女性朋友合租住在一起,有一天那位女性朋友说自己男友临时过了住几天,问她可不可以?她虽然很不愿意,但碍于情面还是答应了。结果她住了半个月的客厅,起居生活上也是各种不方便。
不会说不的人,只看到拒绝别人会让别人不舒服,伤害到别人的感受。似乎一旦说不,自己就不是一个好人了。但是他们忽略了,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本身,就已经先对自己施加了伤害。
所以,及时的说不,不是在伤害别人,而是在制止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可惜,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攻击性,而看不到别人的攻击。
3.面对冲突,习惯性的退缩。
生活中,我们都不喜欢一遇到问题就歇斯底里、大吵大闹的人,觉得这样的人很讨厌,很没有素质。所以下意识地,我们可能就会暗示自己:我绝对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但不经意间,他们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可以与人发生冲突,不可以有攻击性。但现实一点的说,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时候即使你不想和别人吵架,别人也会找你吵架。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就退缩和回避,要么不说话,一声不吭的挨骂,要么不停的道歉,企图通过示弱来化解冲突。
这就像在拳击台上,你不去攻击别人,还幻想别人也会如此待你,结果等待你的就只能是别人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在有些情境下,示弱其实是在鼓励别人攻击你:来欺负我吧,你可以的!
03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压抑自己的恨和攻击性呢?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自己的绝大多数需要都是需要借助父母来实现的,这时,你的需要能满足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你乖,听话,顺从,父母就会给你更多好吃的,更多好玩的,以及更多的关爱。
因此,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是幼儿时获得爱和温暖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走进学生时代,学校的环境再次强化了这一点。学校最不能容忍的情况就是学生之间打架,所以只要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管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只要动手就会被严厉的惩罚,哪怕是自卫也不例外。
这就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懂事的乖学生一种认知:攻击性是不好的,不管是主动的攻击别人还是自卫性的反击别人,都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有一些人会彻底的放下自己的攻击性,成为一个看起来无害的人。
04
做一个无害的人,是有很多好处的。
他们热心善良、乐于付出,不计较得失,同时又努力上进,就像《芳6华》里的刘峰一样,是一个人见人爱,大家愿意与之交往的人。没有攻击性的人显的更有亲和力,容易得到周围人的接纳和认同。
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做一个没有攻击性的无害的人则会将自己拖进无尽的深渊。比如,当你面对的不是善良的人,而是一个没有底线、掌控欲极强的人时,你越表现的越好,你的结局就会越糟糕。
老师让学生给买饭送到自己家中,学生觉得付出一些也没什么,就答应了,结果就是这位老师就会提更多的要求,而且让学生不停的去做,似乎这不是一种请求,而是一种命令和必须;领导在下属面前时不时讲一些黄段子,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肢体的触碰,下属没有出声,忍受了,结果就是让对方变的更加肆无忌惮。
无害的人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不仅对好人好,对坏人也好,无差别的好,这是很致命的。面对一些不善良人的无理要求,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顺从。虽然这样会让对方不高兴,甚至打击和报复,付出一些代价,但是通过这种拒绝,就会给对方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控制的人,不要在我身上浪费时间。
掌控欲强的人并没有他们表现的那么无所不能,他们只对顺从的人感兴趣。所以,一开始就拒绝,就反抗,是避免更大伤害的最好方法。这个时候,展现你的攻击性,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