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完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忍不住要吐嘈。
先吐自己:教书二十哉,年年向学生介绍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今天才知道思想家就是哲学家的兄弟。孔子原来也是混哲学的,二十多年来,怎么就不知道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孔子呢。原来我们语文老师离哲学也不远啊,冤枉几十年对哲学敬而远之。
再吐孔子:孔子年轻时很穷,穷了很久。五十岁才进入鲁国政府,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被赶下台。只好外出游学,说好听点是周游世界,说不好听就是背井离乡。十三年,到处逛,有时逛到没吃没喝,还要坚持宣传自己的理想。六十大几的人呢,多难呢!怎么就那么看好自己的儒学呢,变通一下,创个宗教,立起个庙或者寺,自己跟学生只要在庙里烧烧香,念念经就可以日进斗金了。如此,后人哪还需要到后来到外国去引进佛教。
还是吐自己:打住,再埋汰孔子你就要成千古罪人了。人家孔子六十多岁还坚持为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人因为学了他的思想成就伟业。人家赵普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这才是真本事,真精神。你才四十多岁就天天讲老了、老了,等退休了。怎么对得起孔子。孔子可是中国第一个老师,你的祖师爷爷将近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在拼呢!
吐完嘈,说点正经的。
首先教育得创新。
孔子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说他“述而不作”,但对传统的观念都作出自己的推导,在“述”“作”里面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使传统的学问系统化、通俗化,形成“儒家”。所以做老师的,如果只教教材,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鲜活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教育要有规矩。
孔子说实行“正名”,社会才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得有一定的名分,一定的实质,不能乱了名份。这个东西还有点道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不叫我老师,叫我真哥。我年纪比他们父亲还大,学生还叫我真哥。起初我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这是我富有亲和力的表现,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表现。但这么一叫,在学生中就严不起来,初中生有些地方还得通过威严来实现一定的教育。看来规矩还是不能少。
再次教育要有仁心。
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是教育的基础,自然仁心就是教育的基础。怎么做到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孔子又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老师忠于教育,宽恕学生,则仁至矣。所以说:“我欲仁,则仁至矣。”
你能行仁之道,你也是孔子一样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