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就说明ta老了。也许是呢。
小时候使用过三件温暖小物,这些东西也许以后再也不会使用,但是它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在记忆里却不会消失。
炉子
我出生在小镇,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小镇上的,一个标准的小镇姑娘。小镇相比大城市物质比较匮乏,我上小学的时候,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家里当然也没有,取暖、烧水、煲汤都是靠煤炉子。
煤炉子有烧蜂窝煤的,有烧块煤的。有了炉子,就会有许多必不可少的配套工具。烟筒是最重要的,否则一个晚上过来,屋里的人就可能煤气中毒。还有许多钢铁工具,夹煤的、捅煤眼儿的、掏煤灰的、沟炉火盖的。蜂窝煤烧尽,从下面捅碎,从炉子底部把煤灰掏走,中间的煤随重力下沉,然后再从上面加一块新煤。
管理炉子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当炉子火灭了,要重新生火把炉子点着。在家里是老爸管理炉子,在教室是班主任管理炉子。但是我记得我当时的班长可厉害了,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他总能把炉子管好,时不时去看炉子或者添煤,教室里从来不会觉得冷。
除了取暖,炉子还可以烧水,煲汤,烤红薯,烤馍。谁家用炉子煲汤,老远就能闻到香味。放学回来,老爸从炉子里取出烤红薯,掰开,闻起来觉得非吃不可,胜过任何人间美味。
再后来教师里装了暖气,家里也装了暖气,取暖方便多了,同学们开始在暖气上烤橘子,凉的牛奶和肉夹馍都放在暖气上,等温热了再吃。我喜欢把露露放在暖气上,应了那句广告词:冬天喝热露露。
暖气让取暖变得容易多了,又节省了时间,炉子慢慢地离开了人们的生活。
邮票信封
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容易,通信变得容易,在发出邮件的第二秒钟,对方就可以收到。甚至都不用发邮件,QQ和微信就可以完成邮件的功能,而且没有时间差。
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每天充斥着各种信息,从一个链接到另一个链接,看的人眼花缭乱。有了电子邮箱、QQ和微信,谁还会坐下来抛开互联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去写一封信给想念的人?谁还会买上邮票信封,把信装进去投进邮筒?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用信纸写过信了。上中学时刚刚离开昔日的小伙伴,当时大家的联络主要就是靠写信。许多同学包括我都会买一些邮票信封留着备用。
体育课通常都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上课前大家收拾好书包,然后下楼把书包挂在单双杠上,去门卫看有没有自己的信。有时候陪朋友去看信,朋友没有收到信,自己却收到了,这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我们从信中了解远方朋友的生活,又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生活,收信和写信的快乐无与伦比。那种快乐远远胜过收到电子邮件或者QQ和微信消息的快乐。
广播点歌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人们已经越来越少听广播了。偶尔会看到出租车司机和锻炼身体的老年人会听。
我第一次听广播是高中的时候,听音乐台的广播节目,有很多人写信或者打电话给主播,说哪一天是谁谁的生日,想点一首歌祝ta生日快乐,或者我想对谁谁说,我喜欢你之类。
许多同学听收音机的目的就是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歌,同时也急着打电话,希望被导播接通,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让对方听到的歌传送出去。梁文道先生说这叫做“凭歌寄意”。
如今,点歌是一种多么古老的行为啊。我们通过微信就可以传一首歌给对方。可是这与在电台点歌的性质是不同的。微信传歌是私人的,只有当事人知道,电台点歌是公开的,所有听众都能分享。然而点歌人却可以匿名,也不张扬对方的姓名,只用一个彼此才能明白的昵称,或者干脆取一个无人识别的名字,所以点歌又增加了一些神秘性。
当你在深夜读书或者写作业,困了累了,然后扭开收音机,听到有人点歌给自己,心里就会暖暖的,然后想到,点歌的人现在在做什么呢?会不会和我做同样的作业,看同样的书呢?我下次要点一首什么歌给ta呢?
微信传歌短平快,可是收到歌曲却不会有持续一整天的快乐,甚至都不会打开来听。得来容易的失去也快,只有经过付出才懂得欢乐。
就是这样三件温暖的小物,伴随了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我也因此比现在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多了一些人生体验,虽然这些体验算不了什么。可是人生不就是由一段一段的人生体验组成的吗?我希望自己坚持思考,观察事物的变化,这样就会感受到许多微小的体验,会觉得人生可以丰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