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喜欢翻阅《小窗幽记》,是枕边书。这本书是明代陈眉公创作的小品文集,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这十二卷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处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那些短小精美,清新脱俗,意蕴隽永,格调超拔的文字,给人许多有益的启发。读着那些睿智的语言,如品香茗,清香四溢,让心灵得到抚慰。
那精巧的语言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邃,我单薄的语言不能一一道尽这书中一千四百余条格言的精妙,只能撷取几则感悟特别深的与君共勉。
1.读书与说话
《卷一.集醒》中有这样一句话“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读了这句话会想到,这句话说的正是读书与怎样说话的道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读书肯定是有莫大的好处,多读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在交谈,读不同的书给人不同的拓展与提升,读书是最划算的人生投资。
书读得多了,眼界和认知的格局就不一样,虽不至于高瞻远瞩,至少做到胸中有丘壑应该还是绰绰有余吧。
平时不要太爱表现自己,总是不分场合地话多。有时候需要语言的力量,有时候,需要沉默的保留。至少,平时自己就不太喜欢不分场合话多的人。有时候,对方说出的话,与自己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三观的不同导致了意见的相左。还是多读书先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再与别人说话,也许才能同频共振。少说一点话,不也是一种眼界和格局的不同吗?
还是多读书吧,读书可以丰盈自己的头脑,填充自己的心胸,懂得的才会多了起来,才能够成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这时候,说出的话才会有分量,听者才会愿意听,说的话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时候,才可说得一些话。只有这时候说出的话,才是真知灼见,才能够让别人听得进去。
2.虚怀若谷
《卷一.集醒》中的这句“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存积铢累,自成富翁”,也让人特别受益。
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对自己的改进和提升,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话语,还要感谢那些给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而不可以因为听到了不顺耳的话,而心生嫌隙,面露不悦。毕竟有句话也说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见和建议肯定不会很好听呀。
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时候势必会让听者感到不太舒服,有些不太顺耳,内心会有些许的排斥,甚至可能会听不进去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可是,肯于给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其实只是很中肯地指出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规避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留有更大的余地。
所以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客观地判断,有选择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肯放低姿态,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人,至少我认为这个人一定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会把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成每一个前进的动力,不断弥补自己一些认知和处事上的不足,以使自己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要能受善言,受得了善言,这是在为自己积累财富。
3.交友之道
《卷一.集醒》中的“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真是字字珠玑。这句话对于与人交往的分寸与尺度给出了最好的建议,这也是最理想的交友方法。
生活中与人交往,也许未必都能够做到如此这样,但是至少应该按照这句话的指引去尽力做到。
记得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细品这句话和《小窗幽记》中提倡的交友之道,有某种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与朋友交往不要相识之初就感情升温,好得不得了,什么都说,什么都开诚布公。
殊不知,你的坦诚只是你的,对方还有许多的对你的认识上的保留,对方并未对你的坦诚有足够的理解和接受。建立在缺乏了解之上的交往会让后续的交往出现问题。对方可能会对你的优缺点无法有一个客观地评判,甚至导致误判,而影响彼此的相处。
所以,与朋友交往,不要太急切,慢慢来,一点点增进了解,建立在足够的了解之上的交往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相处下去的结果。因为,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了解的加深,才能够对你有公允的认识,才能够为彼此成为好朋友打下稳定的基础。
如果说读巴尔扎克的那句人与人交往的名言,只是心头一震,那么读《小窗幽记》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警句,则是振聋发聩,真是给人太大的启发了。
4.名利与生死
《卷一.集醒》中“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憩;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憩”,读来有种醍醐灌顶的警醒。
自认为是一个看淡名利的人,一直以来都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勉。工作、生活当中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做人、处事态度。可是,读了《小窗幽记》中的这句话后,才发现看淡名利只是心灵得到了一个小的休憩而已。淡泊名利也不过是生活中一个人的修行罢了。
而能够看透生死,才是心灵的彻底解脱,才是真正的达观。可是,看透生死谈何容易,不经历一番生死离别,又怎能看透生死呢?如果没有至亲至爱的命悬一线的生死别离的考验,又怎会惊觉活着就好,又怎会明白死不过是到达了人生的终点。
还记得,多年前,一个对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好朋友遭遇了车祸,情况非常危急。听闻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那一刻才感到了恐惧,心跳加速,害怕朋友经此一难就此挺不过去。也就是那一刻才明白活着就好,别的都不重要。只要朋友活着就抵过世间万物的存在一般的感觉。不停地祈祷,只为朋友能活着。朋友活了下来,也让我对于生死懂得的多了一分,没有比活着对生命更好的珍视了。
而多年前父亲的猝然离去,也让我对死别有了新的思考。人最终的归属都是一样的,只是归去的时间无法预知而已。面对总会来临的那个终点,是不是更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呢?不纠结于名利的得失,以一颗淡然、豁达的心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对生命的最好珍惜。
看透名利,看透生死,在人生的旅途上,收放自如,洒脱一点,通透一点,如此挺好。
5.境由心生
《卷四.集灵》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犹难为怀”。这句话指出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欣赏美景,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景致,而在什么样的季节中欣赏美景,会让人更加的难以忘怀。
我想,在树木成阴的山间小路上行走,幽静的环境自是会让人发现许多喧嚣中无法发现的青山与百川交相辉映的美景,这当然只是静静地赏景。
可是,如果是秋冬季节去同样的地方,欣赏同样的景色,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致,那样留下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个人以为这欣赏景色也是需要一颗不一样的心呀。
还记得多年前跟亲戚在苏州穹窿山中游玩。盛夏时节,穹窿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登山的过程,一直在密林中穿梭。那种静谧至极、空谷幽深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一路上都是树,拾级而上,边走边谈,边拍照留念。极至登上山顶,在凉亭中小憩,任山风吹动衣襟,吹动发丝,好不惬意,难以忘怀。
虽未再去穹窿山赏玩,但是怀着不一样的心情赏景,看到的景色会渲染着观者的心情,幽深的环境会感染人,心也变得旷达起来。
看什么景色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景色的心境。而幽深静谧的景色可以感染人心,让观者的心随着沿途看到的景色而变得明澈起来。虽未能秋冬时节再去穹窿山中观景,但是,季节只是观景的时令不同而已,真正想要感受到景色带来的那份娴静与恬淡,更重要的是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观景。
深冬时节也曾看过盛夏时节看过的美景,景色随着季节的更迭,的确是会有不同之处,甚至会生出许多其它季节所没有发现的景色细微的变化,印象也的确深刻。
其实,不过是心静,看什么才都能入眼、入心。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这自然景观中游赏一番,慢慢地行走,眼前的景色会让你的心情得到改变,看到的景色也会深深地留在心中。
6.珍惜当下
《卷五.集素》中有这样一句话“片时清畅,即享片时;半景幽雅,即娱半景。不必更起姑待之心”。细细品读这句话,说得多好呀。这不正是一颗珍惜当下的心吗?安享当下所拥有的。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生活所迫、工作压力而无法安享当下所拥有,甚至是即使立足于当下,却无法静心地感受眼前所拥有,是那颗悠然洒脱的心已经远离了自己。
因为世事纷扰,我们很多时候无法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更无法以一颗清雅的心去观世间美景,心被各种忧思缠绕,少了那份恬静和安适。
读着集素中的这句话,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曾经很爱说“等以后吧”,好多事情其实是经不起等待的,以后又是多久呢?到了“以后”谁又知道还会不会有彼时的心情了呢?到了“以后”谁又知道会不会发生许多的变数呢?
经历了一些世事后,开始习惯对一些事情想好了就去做,有想要赏玩的美景就去赏玩一番。没有比过好每一个当下更美好的事情了。而这种看开,也让自己开始懂得去珍惜了。
假日休息,家人提议不出本市,近处游玩一番。于是,立刻开始一段说走就走的短途之游,安静地享受半天的身心放松;有了新上映的电影,即刻买票去观看一番,安静地享受这片刻的闲适;有了想要做的烘焙,马上动手做起来,安静地享受这自得其乐的消遣。
就这样静享岁月的美好,修炼一颗淡然安适的素心。
《小窗幽记》十二卷内容,传递出来的那种淡然、豁达、通透、清醒的做人、处世态度,让我们只是读着就已经是收获很多了。细细品味那如涓涓细流般清雅的言语,会让心澄净、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