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对新朋友的问题和行为做出回应前,先想一想自己的角色定位:对方是纯粹的客套,还是把自己当成了好朋友;是想获得表扬,还是真心征求意见……千万不要还没理解对方的意图,就盲目开口。这是个套路,
3.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4.此处有天地,有河流,上有温暖的阳光,下有软绵绵的草地,抬起手就能感觉到有风经过。这样的景象,还不够使人开心吗?
5.无论是奇迹般的好事,或者如地狱般的坏事,只要发生之后,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人们的幸福感会回归均值
6.卡尔纽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中表达了对于网络的批判,也展示了对于当代人“互联网化生存”的担忧。以此形成一个不良后果,人们总是在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肤浅工作,形成一种毫无价值的“表面性忙碌”。
7.抛弃“一... ...就... ...”的思维:
“等我一考上大学就好了。”
“等我大学毕业就好了。”
“撑过今年生意就好了。”
“我存款一到那个数就好了。”
“等我换一家工作单位就好了。”
倘若你抱有这样的思维,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好了。假设当下这一秒你不具备幸福的能力,你以后也不会有。
这些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未来某事某刻生活迎来一场质变,幻想从此以后自己过上幸福美满日子的人,将会陷入持久性的失望之中。
8.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他用洗碗举例子。当你洗碗的时候,你就应当认真地洗碗。而非去想赶紧洗完,接下来可以看电视、打游戏,或者是自己的工作... ...你不应该在洗碗时思考洗碗之外的事。
若那么做,你便不存在于那个当下,你失去了那个当下。我在洗碗中所消耗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是我珍贵的生命,这是我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我们所厌恶和反感的,恰好是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属于我们的一部分。
9.这高中时我们幻想大学毕业后的图景,大学毕业后反而又怀念起幼稚的青春。到头来发现,自己既没有青春,也没有未来。因为在各自的时刻发生之时,自己压根没有参与进去。这是一个荒谬的螺旋,它无非验证了人类是多么脑子不清楚的生物。对于未有之物心向往之,对于已有之物嗤之以鼻。每一次对当下的忽视,都是在糟蹋这个不断流逝的当下。
每一次思绪上的分裂,都在暗示一件事:那个人从未真正拥有过他的生命。
10.高中时怀念初中的生活,大学时怀念高中的生活,毕业后怀念大学的生活,30岁怀念毕业后的奔波日子。到了衰老时刻,你将又怀念起30岁。
每次怀念都像是一场刻意的表演。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住,偏偏还要表现出珍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