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素材,今晚用手机复盘整理。
晚上11点多,孩子忽然与我探讨最近一篇材料作文,文字内容大意是这样的:
一块玛瑙,因为长了一道带黑色的绺,所以很便宜就被商人低价卖了。买家收到玛瑙后,请玉雕师傅精心设计,将玛瑙雕成了一朵精美的荷花,其中黑色的绺裂被雕刻成了枝杆。被雕刻后的玛瑙,和之前的玛瑙石比价值倍增。
孩子问我,我会从哪个角度看问题?
我说,同一块玛瑙,不同的人产生的价值不同,其原因在于人与人的差异,差异来源于认识,产生于技艺,因此,我会从提高认识,踏实精湛技艺,练就庖丁解牛之技这个角度去思考。
孩子说,他的立意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暴自弃,应该不懈努力,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说他认为自己的立意并不好。
夜深了,我们各自上床了。孩子的立意与我的立意的差异在于,他是立足于物体本身说事,而我是立足于第三方去说事。他的立意本没有错,但总觉得重点不够突出。
如何将孩子的立意进一步结合原材料说实说透?从物体本身来看:
首先要肯定原材料不是金子,它成为金子的前提是能工巧匠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承认瑕疵的存在,而且瑕疵就是瑕疵,不能认为瑕疵是亮点。
其次瑕疵不是靠努力后价值提升的。瑕疵还是瑕疵没有变化,变得是瑕疵外的场景,换句话说是要利用瑕疵提升的价值。
举例来说,翡翠雪花点棉是瑕疵,它会影响翡翠的通透性,因此很多年前不受待见。但近年来,能工巧匠们利用雪花棉的飘逸,雕刻一朵一朵精美的雪花,再配合风雪夜归人,或昭君出塞,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意境。
再比如,本素材中的绺,由于绺是由原石在数千年的风化过程中由裂纹封闭形成的,所以具备自然性。利用绺线雕刻出荷叶的杆子,当然会比人工雕刻的表现力丰富很多。
比如,一个肤色极其黑的姑娘,早年由于皮肤太黑受到歧视。但黝黑的肤色将其牙齿衬得特别洁白,将其眼睛衬得特别深刻,最终黑皮肤帮助姑娘成为了世界一流模特,模特界的黑珍珠。
想清楚后,我从床上蹦起来,敲开孩子的门说“在你的立意前面加上四个字“瑕不掩瑜”四个字,其他不变,孩子认同。
由此可见,任何材料立意最重要,用立意搭骨架,用内容填丰满,用数据及案例增色彩。
在工作中,常见的立意错误或偏差有:
一、将下步举措写成工作目标。工作目标需要足够的高层设计,中层管控和底层动作,如果这三个方面没有写清楚而是只有目标,则会让内容失去公信力,让目标变成空中口号,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立意偏差。
二、文不对题。比如标题是好榜样快执行,行文却在说整装待发。
三、定义矛盾。比如文章中的同一个名称,用后文的定义否定前文,用前文的定义则无法对应后文。
四、重点不突出、语境差异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