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地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荒凉。
张爱玲,虽不是家喻户晓,却也是在20世纪初文坛一颗闪耀的明星。不羁的性格,卓越的文学素养,二十多岁的名噪一时,想来也是风光无限。这是我想象中的张爱玲,看过了蒋心海新生的书籍《倾国倾城亦飘零-张爱玲》内心触动极深。
张爱玲很是出名,曾被夏志清老先生誉为: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文学素养被夏志清老先生高度认可,“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想不起来为何会知道张爱玲,也许对张爱玲的认知仅仅是年少时期的一部电视剧:《金锁记》,而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并不是张爱玲,而是她塑造的曹七巧。再后来,是关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凄凉爱情。在所有的信息渠道,都是感叹他们在风雨飘摇中的爱情。但是近期阅读的这部传记,才真正地了解张爱玲的一生。
她过着的生活不是我想象中的民国后期官宦家小姐无忧无虑的生活,她也不是那个时代光环下随意选择文学人生的富家女,她的一生更不是一帆风顺下的恣意妄为的一生。阅读后,才知道,张爱玲,她的人生旅途跌宕起伏。她就像一颗飘摇的浮萍,居无定所;她的生活是冷清的,即使可以宾客如云,门庭若市,但她终究选择冷冷清清,安安静静,全心全意在写作。她的人生也是明明白白的,懂取舍,明去留。
在缺少亲情的家庭中长大,在苍凉的乱世徘徊,遭遇了三心二意的爱情,依然不变的是张爱玲那颗追逐写作的决心。她屡次出走,从父亲陈腐的老宅走向母亲现代公寓,从爱恨交织的故土走向香港再转美国。后又从美赴台寻找写作的灵感。她在频繁的出走中寻找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精神家园,寻觅着英语世界里安置文学梦想的地方。世事可变,写作之心韧如丝,扯不乱,剪不断。
台湾作家季季曾对张爱玲的一生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四岁,母亲离家出国;十岁,父母离婚;十四岁,父亲再娶;十七岁,被父亲监禁半年;十八岁,逃出父亲的家;二十三岁,扬名上海滩;二十四岁,情系胡兰成;二十五岁,情伤胡兰成;二十七岁,情碎胡兰成;三十二岁,离家出国。三十六岁,嫁给赖雅;四十七岁,痛失赖雅;五十二岁。西沃封锁;七十五岁,骨灰洒落大海。
从童年到青春,张爱玲始终是家庭的夹心饼,忍受着父母的冷漠和争吵;成年后,也是坎坎坷坷。褪去她所谓的“贵族”身世,“凄凉”的爱情,“传奇”的成功以及“不羁”的行为,张爱玲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煎熬和痛苦。
“她用孤独来编制自尊的笆篱,她用寂清来包裹生命的存在的感觉,她用飘零的代价彰显个体的生命意志和不可剥夺的选择自由。她选择什么,也便享有了什么。人生没有彩排,人生更没有假设,她想成为一个岛,不与任何陆地交接,于是她成了岛--一个独立不倚的存在。
她存在,还因为写作;她为写作而生,也为写作而死,她写,故她在。”
作者在书中对张爱玲的解读很是到位,虽然命运坎坷,却仍守护和坚持一颗写作炽热的心。对于别人的理解也罢,误会也好,从来都是守住自己的一个原则,做自己爱好的事情。也许世界很简单,守住一颗追求的心,心无旁骛地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追求的路上体会到的人生百态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认为的甘苦,也许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都是不屑一顾地小事,因为她的眼里有的是对写作,写出像林语堂一样名震海外的英文著作的深沉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