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活的一天,从起床的那刻开始!
<感谢小熊熊的网络课程,仅用于个人笔记>
引子
在之前的课程里提到的方法,无论是“论语式阅读”、“Q&A笔记”还是Anki的“主动回想”,都是贯穿“以问题为先导”的学习理念。
工作生活中,往往也是先有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问题是我们思考、学习的开端,是基于问题展开的学习过程(Question-based learning)。
不再只是为了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学习,不再只是为了结果而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更加看重过程。
那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如何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记
- 不懂就问真的好么?
在长久以来的学习模式中,课本一开始往往都先告诉我们“正确答案”,之后再告诉这个正确答案能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开始就会告诉你概念、理论、公式,这些都是“正确答案”,之后再稍微提及下这些理论的应用。如何应用不重要,关键是掌握“正确答案”,会答题就好。
最终的导致的便是:我们每个人都对“答案”异常关注,以为学习就等同于找到“正确答案”这个结果。导致我们失去了“存疑”的能力。什么事情都“不懂就问”,立刻要得到“正确答案”。
在未学习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不懂就问是一件很好学,很好问的一种体现。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里,让我们已习惯心里有问题时,就克制不住地张口就问。
可是,一不懂就问,真的就好么?往往是条件反射,不过脑子的提问,就像踩到猫尾巴,猫不用思考也会立刻“喵”一声一样。这样提出来的往往不是好问题。但我们制度鼓励“不懂就问”,往往就是在鼓励这种不过脑子的提问,我们也自我觉醒于自己很好学的印象中。
其实这样的“不懂就问”不是好学,而可能是“思维上的懒惰”。
不带思考地提出问题,就是希望立刻得到答案,是思考上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不能提出问题之前,先尝试自己先回答一下呢?
- 提问也是要延迟满足的
从小,我们的课本里,只要提出问题,后面总是有一个“不容罗置疑的正确答案”。但是成人之后,读书让我最别扭的就是书上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了好几个“假说”;好像这个假说也有对的地方,那个假说也有可取之处,这就让我们无所适从了,告诉我那么多的假说干什么呢?直接告诉我“正确答案”啊。
我们就像想要吃糖果的小孩子欣,就是一定要吃到嘴里,不能有片刻的“延迟满足”;我们心里有了问题就要立刻有答案。没有答案的话,就要立刻问出来,不能有片刻的“延迟满足”。
对于问题,我们慢慢地失去了“存疑”的能力:把问题藏在心里,就像种在心里的种子,交给时间,耐心等待发芽的那一天。
提问之前,忍耐几分钟,先尝试自己回答,可能问题也就解决了。或者将问题存在心中,先去实践一下,当初的很多问题就自行消化解决了,根本不成问题了。
真实世界绝大多数问题就是没有正确的唯一的答案的。
把不明白的问题存疑,放入自己的Anki中让自己不会忘却,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是特别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