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出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只要你给予足够的出版费用,曾经埋藏于心里的“作家梦”便可实现。
是否真这么容易?就是这么容易。不管你多烂的文笔,多无趣的内容,经过三审三校,剔肉去骨,最终也会有模有样。
我手里就有一本,是对《大学》和《道德经》的解读,而且是讲课稿,这意味着它的文字完全口语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认为个性十足,有着不同常人的见解,所以天马行空,胡说八道。
比如,他说,凡是毁你三观的,就是正确的。他还说,亲戚向你借钱,你不要借,否则会助长他的懒惰。这些标榜个性的语言,自然被我删除了。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本烂书。作者每说一句话,每一个典故,都是自己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不经求证。所以,其中有许多说法不准确的地方。而这些都需要编辑去核实。
有时我觉得,编辑就是作者的保姆,事无巨细,全部代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作者给钱了。
以前,出版社自负盈亏,还需要有市场的眼光,以期大卖,能够出书的都是优秀的作者,所以书稿质量很高,编辑也轻松。唯一需要承担的,可能就是卖不出去的风险。
如今呢?几乎没有风险,因为作者承担了风险,给足了钱,甚至不需要卖,直接包销给作者处理。质量如何,销量如何,跟编辑没多大关系。当然,最大的关系是,编辑要给作者当保姆。
如今的营销也非常轻松,不需要出差,也不需要举办什么活动,跟当当网、京东、天猫等沟通联系一下,静等网友自己去搜索。而网友怎么想到去搜索呢?还得靠作者自己的人脉和名气。
可以说,如今出书的门槛低了,但作者想要出头却更难了。说真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想出书啊,但我深知,花几万块钱出一本书,只是全了自己的梦想而已,今后的路依然漫漫。
但据我所知,许多作者都是在网上有了名气后,才真正开始出纸质书的。有了一点噱头或粉丝,还是能卖出去一些的。当然,有的作者出书,并非为了大卖,仅仅是兴趣而已。
其实,如果出了一本,再出一本,作品多了,慢慢的,人气也就有了。最开始卖不出去,最后可能突然就火了。谁知道呢?不试又怎么知道呢?
不过,最大的出书群体还是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有著作傍身,说明他有能力,职称评了,名气也有了,在学术之路上可能走得更远了,学生慕名而来,其他学校也争相拉拢,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既然如此,想出书的作者只需要把稿件准备好,联系出版社的编辑即可。一般而言,编辑拿到书稿,第一时间是向社里申报选题,社里通过之后,还要上报省里。省里批复大约需要一个多月。
一般的著作不会有问题,在等批复的过程中,可以先签合同,甚至先进入审校阶段,当然,也可等批复下来再进行操作。加急处理的,可以走特殊通道。
三审三校,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编辑、校对在看稿的过程中发现了疑惑不解的问题,可向作者核实。说真的,现在的作者多不靠谱,即便他说核过了,没问题,但我们通过自己的渠道核过后,发现还是有问题。
所以,我们普遍不指望作者。但毕竟是专业的东西,我们也不敢乱改,只能找经验丰富的编辑,有时还是得求助作者。毕竟有些作者还是相当负责和认真的。
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后,我们可以申请书号了。稍急的书稿,会提前申请。每一个出版社都有一定数额的书号,如我社两百多个,由省宣统一管理,下来比较容易。CIP则是中央管控,要是书稿内容敏感,CIP可能迟迟下不来,需要多次申报。甚至几年都下不来。
CIP下来了,一本书就能在市场流通了。当然,还有一种书,不需要书号,也不用流通,完全是作者出版后自娱自乐,或送人,或讲课用的。只要内容齐全,装订成一本书的模样,就行了。
书稿弄好,就能去印厂印刷。印完后,入仓库,一本书就能送到作者手里了。
有生之年,不管结果如何,我也想出一本书,即便没有读者,我也能做自己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