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8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地,生怕捞不到似地吃。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比起莫言老师那我简直是丝毫未能沾取,小时候,爸妈总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可是事与违背,每个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可能是望子成龙心切吧,很多东西都不能如愿,恨铁不成钢就是那种心情。
现在每天日常日复一天,年复一年,正如撒贝宁所说的:每天无所事事,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要么就是睡懒觉,这些都是八十岁老年人所做的,你要青春还有什么用?
没错,可能我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吧,可能我见了黄河才会死心吧。但总有人喜欢说游戏人生,人生如游戏,游戏输了可以再来,人生输了却一去不回了,更何况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喊累叫苦,不是有: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动心任性。
今天吃的苦受的累,是在为明天的开始铺垫,今天的付出是对明天的收获,正所谓:在忧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那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做人要有竹子一样的节气、梅花一样的傲骨、松柏一样的挺直,把脾气压下去是本事。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谢谢各位阅读,水平不好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