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社会中,如果能够成为更厉害的人呢?
如何对待时间
时间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常常说到,如何对待时间时间就如何对待你。对待时间这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对待时间上,不同场合有五种不同的态度
- 积极的过去视角
- 消极的过去视角
- 享乐主义视角
- 宿命论视角
- 未来视角
这几种不同的视角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混合使用。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了更好的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 活在当下- 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 严肃的对待时间-- 审慎、郑重的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好他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换位思考
-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有意义
- 并不完全沉溺于过去,现在比过去更重要。
-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外卖行动更加有序
-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需要找到计划和非计划的平衡。
- 视未来存在与当下
-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针对第8条,战隼在100天行动中,也特别说明,如果想同时培养2个习惯,则需要在你安排计划完成的时间上乘以2,原因就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计划的不确定性。
五年一个目标阶段
为什么是五年?两年太对,十年变数太大。
问题,五年后的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有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 在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目标有意义,而缺乏可执行性。
- 在近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更多想到的不是“去不去做”,而是“怎么去做”,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有挑战性的事。
这个可以拿著名的拖延症来举例说明:产生拖延症的一个原因就是“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而且意义重大的目标,例如完成“MBA论文”,而“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质性的阻碍和便利性的替代活动,比如“论文题目还一直没有确定”,“最近公司业务调整,部门重组,人心恐慌,还是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好”。便利性替代“看看电影,打打游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通常应对方式是不断的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从而使“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更加严重。
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远期未来“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多思考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担忧目标没有实现怎么办。对于”近期未来”我们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比如说删掉电脑里的电影,只要成本够高,很麻烦,就很有可能去实践论文。
我们应该少做短半衰期事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中,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
- 选择无能:很难判断两个选择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个
- 执行无能: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往往一个事情越重要,内心的恐惧就越大,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我们需要尽量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
- 收益值的高低不要紧,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尽可以去做。
- 不要紧盯着“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长期有好处,仍旧可以去做。
那么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属于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尺度来判断,避免自己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例如以下是一些日常中的经常碰到的长半衰期的事情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关系
阅读经典
为什么?因为经典著作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长半衰期的事物。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留下的独特的印记,所以经典永流传
辨别信息噪音
我们可以根据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来判断是经典还是噪音,法国历史学家提出了三种时间尺度,最长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间是社会和文化层面,最短的是历史事件。当我们从追求“即时受益”的信息模式切换到“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很容易把那些噪音信息过滤掉。(我们班的学霸是没有微信的)
多读经典可以避免无所谓的躁动,从心智层面上讲,读经典犹如和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做朋友。与那些人相遇,交谈,就就会发现与同时代的人做比较没有那么重要,不需要自怨自艾。
为什么时间会不够用
为什么时间会不够用?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了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到占满所有可用时间。
时钟,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间管理”也应运而生。但是日常生活不应该的一味求快,更有节奏感…………工作求快,生活求慢。在生活中,做家务,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应该求快,而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等应该求慢。当你要与家人共享闲暇时光时,比如你的妈妈总是在不停的收拾屋子,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去反思,沉思吧。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如玩手机,看电视等被动休闲比例,培养一种爱好,沉浸其中,获得深度的放松和满足。
TODO 列出一项自己准备长久的爱好,并列出每周打算至少专心的花多长时间在这项爱好上。
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提升一度自己的格局
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我们要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会指引我们的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作者分了四度格局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过去的经历和习惯,常让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可以列出不同的维度,打分,进行选择。
即刻行动 最有效
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能立刻完成的就立刻去完成它,它所带来的心理的压力其实一点也不小,因为总得惦记着它。“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精益创业”中有个概念是“最小化可行产品”。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来对待。
图层工作法
把事情分层去做,应当挑选出最核心的一层来。
比如写论文,可以分为核心论点,论据,案例等层次。
瞻前顾后的思考
事前要瞻前,
事情结束后要顾后,立刻开始,最好写在纸上,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
- 信息,我利用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我怎么得到的
- 预期 做事之前对事情过程和结果形成正确的预期,为什么会造成偏差,预期是否阻碍了事情发展,
- 结果 怎么评价这件事情,评价时,我都用了那些指标,结果是否需要改进。
- 进度
- 工具
- 情绪
- 阻碍
- 优势
- 缺憾
- 意义
- 意外
如何学习可以成为一个高段位学习者
学习新知识的步骤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经具备了那些相关的知识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那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可以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的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探索的问题。
对知识进行解码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做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大多数是循规蹈矩的被动式的学习,我们对待知识只是满足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确实我们会做学术研究,并在其中进行非常深入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仍旧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就是从方法到方法,我们没有跳出来,从一个更大的视角去反思这些知识的深层价值,可以被怎样利用,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操练知识的三种方式
- 写作式操练 写作时需要综合联系和输出,并且会获得反馈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
木桶理论再议
现在大家所讨论的木桶理论,主要是一个木桶里所盛的水,取决于木桶的最短的一个木板。不过其实这个理论原来是用来处理一个组织的能力的,一个组织比作一个木桶,组织中个体的能力就是木板,每个方面都用专长的人才,所以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还是要有一个专一的长处。
T字形人才理论
上面的横是知识的广度,下面的竖是特有知识的深度。那么问题来了,是先有广度还是先有深度呢?还是先有深度好,专业才是人们的立足之本。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用少量时间广泛涉猎。
有助于提升的建议
-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间段接收流行信息
-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最近的怪癖,并将其发展为竞争力。 - 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实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